由“着相”引起的感想——记一次特别聊天

第一次接触到“着相”这个词是在《天道》这部剧中,芮小丹说“这么贵的车,是我能开的吗?”,丁元英对她说“你着相了”。
何谓“着相”?丁元英解释是“佛教的一个术语,意思是执迷于表象而偏离本质”。我没看懂。
前天晚上八点的时候,在心理互助小组上结识的豆友和我语音电话,聊了近两个小时,期间他也向我提及了这个词——“着相”, 不仅如此,他还聊到了很多关于佛经方面的知识,但并非晦涩难懂的佛教术语,而是从生活实际出发,引人深思。
他说,一颗苹果,不管其原产地,口感,色泽,营养成分如何突出,它都是一个苹果。一辆汽车,无论其品牌,性能,外观如何出众,它都是一辆汽车。表象之于卷心菜,就像外面层层的菜叶,只有将外面层层“菜叶”剥开,才能触摸其本质。
而我们在生活中往往容易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甚至盲目追逐外在,只会让自己陷入疲惫不堪的境地,对自己的身体和心灵都是种摧残。要知道,苹果无非是用来吃,汽车无非是用来行驶,而房子无非是用来住,这才是事物的本质。
《心经》中的“颠倒梦想”既是如此。
“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我们为何会陷入负面情绪?可能是被表象所欺骗,如果能将注意力重新专注于事物本质,心态会平和许多。我们所看到的相未必是实相,就像抑郁症,得病了会很痛苦,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正是因为得了抑郁症,所以能够从生活中得到不一样的体悟。当我们走过一段路后,能看到地上沉甸甸的脚印,这是我们经过的痕迹,也正是我们经过,眼前的风景也不一样了。
“生死轮回,因果相生”,种因得果,当用积极的眼光看待一件事物时,就会产生积极的作用。从而再次产生积极的想法,积极地想法带来积极的作用,如样“因果相生”,生活也会慢慢发生转变。
学佛法究竟有何好处?佛法中提及的“苦集灭道”四真谛,对人生的“苦”进行讨论,何为苦?为何苦?如何灭苦?释迦牟尼对其进行解答,记录成册,便成了今日的佛经。而我们想知道的,都可在佛经中得到答案。 我读的第一本佛经是《心经》,当时经历了生活的挫折,情绪低落。读经的时候,明白“无常”乃是人生常态,对于人事不必过于执着,凡有执着,必有痛苦。可明白此道理又如何,过往的不如意经常会在夜深人静时侵入脑海,如同不断积累的稻草,静静等待情绪被压垮的那刻。
佛法中给出了解答——“戒定慧”三法。“戒”是自律,当我们在面对诱惑时,能够在内心天平的两端进行衡量,放下诱惑,当内心平静了,进而生智慧。这是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时间,需要耐心。
另外,佛教是在历史的发展中,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宗教,既然是宗教,那么在信教者的心中,佛经即是真理,即是权威。但我们在学法的过程中,应该客观看待佛经,不应流于形式。可采用假说演绎法来对佛法内容进行验证,如果有效果,那就是对生活有帮助的。
在聊天最后,他说,要学会从生活中理解佛经,就像我们在做题时往往会采用类比的方法,那么,在读佛经的同时,我们也可类比于生活,采用这种方式来领悟佛法。我想起最近很火的一个学习方法——费曼技巧,“当我们能用自己的语言将新学的知识讲出来,那我们才算真正掌握了这个知识”。
所以,就有了这篇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