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贤思齐的负面作用
见贤思齐在世俗社会中,【贤】变得很模糊,究竟什么是【贤】,没有清晰的界限。
若是纯粹精神层面的【贤】,又会显得迂腐。佛教用【来世】的远方支撑了儒家【贤】的功利需求,算作儒释道合流的产物之一,而在不相信来世的现代社会,连远方的利益都不存在,纯粹精神层面的【贤】,就显得过于自我陶醉,于是在世俗化的过程中,必然转向【社会地位】,再用【贤】将社会地位包装起来,如:官僚是天然的大儒,商人有儒商,将军有儒将等。
当代有不同的用词,但原理差不多,如被许多人当作榜样的【优秀的人】,他的另一面往往具有相对较高的社会地位,因此也是贤对社会地位包装的变形,内核是一样的。
在【见贤思齐】的世俗化进程中,重点不在于贤,而在于【思齐】,就是别人要有的,我也要有。这个想法是好的,但是在资源稀缺的客观环境下,有大量的人群【必然】过着个别人有而自己没有的生活,而大家却见“贤”思齐,所以大家拼命奋斗,深怕自己被社会发展所抛弃。【思齐】导致了过度内卷,倾轧同伴,特别是咸鱼同伴,自己缺乏幸福感,也让同伴也缺乏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