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3##小菠萝的摘抄小本本##《桥滩记》#
————川省盐码头————
●在贵州就流传着这几种吃法:一日涮涮盐,即在吃饭时放到蘸水里涮一下就赶紧取出来;二日舔舔盐,用一块纱布将盐包起,吃饭时只能用舌头去舔一下,不敢多吃;三日杵杵盐,完全买不起盐的人家为了哄孩子,就只好弄一块像盐巴的小石头放在碗里边杵边吃,可以说是饱受淡食之苦。
○川盐入黔,在咸丰以前五通桥盐场是主力,每年配引上千张,也留下了不少鲜为人知的故事。当年,川黔交界的地方多是大山区,山高路陡,交通险峻。现在在交界的地方还遗留着一些过去的盐道,它们大多在大山上盘绕,让人望而生畏。当时背盐的人就是从那些道上把盐送往贵州,茅台镇就是当时的盐运通道之一。
●边岸上的故事依然温热,却不能忘记五通桥这个大盐码头正事那些故事的发源地。想当年,五通桥大码头上有无数的小码头,小码头上又聚集着无数的盐船,那是怎样的一片盛景,而每一个码头,甚至每一条盐船上都有讲不完的故事。
○现在五通桥还有42处老码头,多为当年的盐运码头,但都废弃不用了,成了汲水洗衣的地方。当年盐商们出于风水、朝向和地理条件的考虑,在河边垒石、砌坎、筑台,所以这些码头形态各一,除了实用功能外,在视觉上甚至有移步换景之妙,成为独特的江边一景。据说过去江边码头上还有很多吊脚楼、凉棚子,经营柴米油盐和桥滩小吃,码头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但那个时代已成为过去,如今绿苔丛生、落叶掩弥的老码头上遍布岁月的沧桑,它们随江水的涨跌时隐时现,静静地江边纵有三五闲人垂钓,纵有一二渔舟过往,再也听不到这样的民谣了:
说江湖,到江湖,哪州哪县,我不熟?
成都府管嘉定府,桥滩两地把盐出……
来自 豆瓣App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