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怎样的婚姻教育
查看话题 >婚姻并非爱情的坟墓
人是群居动物,必然要参与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为了建立和维护这些活动秩序,我们逐步形成了道德规范以及法律制度,以对个体活动进行引导、规范和约束。婚姻观和婚姻制度便是这些道德规范和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们对人们走向婚姻的条件、行为、权利和责任进行了规范,并对个人财富分配和子女传承产生深远影响。基于婚姻道德观和婚姻制度的引导性和约束性,婚姻对不同的类型的群体有着不同的影响,我们可以展开来看。
一、对于真正相爱的人而言,婚姻基本上可谓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首先,婚姻是爱情的重要仪式和节点。筹备和参加盛大的结婚仪式与一起旅行、一起玩耍、一起度蜜月一样,都是很甜蜜的爱情活动,甚至是更纪念和象征意义的爱情活动。在结婚仪式中,双方的爱情得到广泛而隆重的见证,是爱情的极大升华。并以此为节点,更进一步融入对方的亲朋好友圈,融入对方的生活,更加认真地对两个人的未来进行规划。
其次,婚姻并没有给爱情额外带来负担,却对爱情的延续有所助益,是爱情的保障机制。如果两个人真心相爱并且决定一起生活,那么即便不结婚,该有的责任也一样还存在,这些责任并不会因为走进婚姻而额外增加。而婚姻观和婚姻制度通过对这些本应有的责任进行规范和约束,确保这种责任得到实现,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爱情轻易破产甚至可能挽救爱情。而在爱情实在无法延续时,婚姻制度并不会阻止两个人分手,且还将对对弱势方给予一定的物质补偿。有人说,相爱的两个人在结婚后,往往不再像之前那样甜蜜,并以此作为“婚姻是爱情的坟墓”的论据。而实际上即便这些人选择不结婚,他们原本怎么样,依然还会怎样,甚至亲密度很可能下降得更快。将这种爱情甜蜜度下降归罪于婚姻的人,很多时候不过是为两个人的爱情不够坚定而找的借口,是对承担作为子女和父母的责任而发的牢骚,本质上更多是只想享受爱情的甜,而不愿承担爱情的责任。反过来讲,两个人相爱并决定白头偕老,那么即便不结婚,这些责任就可以减少吗?显然不能。而且没有婚姻,将使得个人更加轻易逃避这些责任,两个人的爱情走向破产的可能性会更大。
然后,选择婚姻会避免自己承受社会偏见和亲朋好友期待所带来的压力。当然,这是在算不得什么好处,只不过是逼还而已。与此同时,婚姻制度与社会管理和服务紧密相连,使得户籍管理、生儿育女、城市服务等有序开展。当然,结婚最大的麻烦可能就在于这个程序有点费事,但是这些也是为了更好地接受社会管理,更好地参与社会活动,更好地享受社会服务。如果你把这些当着一件有意思的事情来做,也可以是一种享受。
所以说为爱情保驾护航的婚姻,反而被说成是爱情的坟墓,实在是太冤枉了。
二、不婚者、离婚者遭受社会偏见,并非婚姻本身造成,而是人性使然
我们这个社会对于不婚者和离婚者是存在强烈偏见的,无论他们是主动选择还是被动无奈。他们遭受来自社会强烈的偏见和压力,不是因为他们做错了什么,仅仅是是因为在适婚年龄没有结婚和生育,仅仅是因为他们的婚姻不够长。但是这种偏见归根到底不能怪婚姻,而是人们长期形成的爱情观和繁殖后代的传统观念造成的。在适当年龄结婚和生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个人实力和融入社会的态度,而两个人牵手后是否长久则反映了个人对对爱情的忠诚,社会对不婚者和离婚者的偏见、排斥和恶意实际上是对实力弱、不合群和对爱情不忠的人的偏见、排斥和恶意,但这些偏见、排斥和恶意显然是不对的,因为它把世俗的普遍逻辑放在具有鲜明特征的个人身上,尤其是在如今思想和追求多样化、个体特性愈加鲜明的现代社会,不婚、离婚肯定不能与实力弱、不合群和爱情不忠诚划等号。而且即便有所对应,这种旧社会遗留的、落后的观念也不应该有。虽然如今有所改善,但仍然对很多人的身心造成巨大伤害。
很可惜的是,我认为这种情况在短时间之内是很难改变的,偏见无处不在,深层次而且是人性使然。也许有那么一天,我们的年龄和婚姻信息作为重要隐私信息而得到充分的保密。只要我们成年后,社会便不再公开年龄信息;只要我们没有生养未成年人,社会便不再公开婚姻信息。除此之外,只有本人有权对外披露,或者根据执法需要才能查询和披露,那么上述提到的偏见可能会得到较大的弱化。
三、选择不结婚要特别慎重,三思而后行
如今社会,选择不结婚的人越来越多。从一些选择不结婚或者丁克的朋友身上,我们能看到他们有非常独立的思想和明确的人生追求,他们觉得这种人生方式比一般人结婚生子的方式会得到更棒的人生体验,并能一辈子都坚持下去。他们往往要么具有无比的激情和澎湃的活力,要么具有明显的文艺气质和讲究生活品质和情调,而且都有清晰的思维和坚强的意志,我真的很敬佩他们。
但我认为,在有不结婚想法的人群当中,上面这类人是较少的比例。现实中,很多人之所以有不婚不育的想法,主要是因为难以找到合适的人结婚,其次是逃避,他们更多不是积极入世,而是消极避世。对于这些朋友,我强烈建议尽早认真地审视一下自己,想想自己是否有能力独自养活自己一辈子,是否可以一直忍受社会的偏见,是否可以建设和维护自己满足的生活状态。如果做不到,我建议还是早点放弃这个念头,因为越拖到最后越对自己的现实不利。 不结婚并不高级,它与结婚一样都是一种人生选择,但显然不结婚对个人精神世界以及现实能力的要求都要相对更高一些,风险也更大。千万不要在没有想清楚的情况下,通过接受和分享自媒体时代这类满天飞的单身主义和丁克思想的讯息聊以自慰,通过不断自我暗示来进行精神建设以便不让自己轻易迷茫,这是很危险的,如同精神鸦片。
当然,现实中还存在一些无奈的朋友,虽然他们本意并非不想结婚,也不认为不结婚是个好的选择。但是现实让他们有了结婚会比不结婚更糟的念头,甚至是切身的体验。这也是无奈的的事情,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这世上实在是太多人在挣扎中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只能在能力范围内努力做到最好,对此我们都应该祝福!
总之,婚姻对于真正相爱并且牵手一辈子的两个人是非常友好的东西。对于多数人而言,不应该恐惧和逃避,而是积极面对它。我们现代社会的一个重大进步标志就在于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人生的许多美好和精彩与是否选择婚姻无关,选择不结婚和丁克的方式依然可以收获满意的人生。人生短暂,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才是最好的方式,大家都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