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瓜训练干货——培养自信心的三大心法

上世纪60年代,一个混血男孩出生在美国夏威夷的檀香山,他的父亲是肯尼亚人,母亲来自美国的一个中产家庭。
男孩长大后就读于夏威夷一家私立精英小学,因为肤色问题的困扰,他在班上少言寡语。每当老师提问时,他的双腿就开始不停颤抖,说话也变得吞吞吐吐。
老师无奈地告诉男孩的母亲,这个孩子连自己都不相信,将来不会有什么出息了。
男孩的母亲并不认同老师的观点,她为男孩找了一份差事——课余时间在街区里挨家挨户订报纸。
在母亲的鼓励下,男孩勇敢地迈出了第一步。他敲开了邻居家的门,努力地与他们沟通,征订报纸出人意料的顺利,几个邻居都成了他忠实的订户。
有了挣“第一桶金”的经历,男孩从此说话不再结巴了,他从一个街区走到另一个街区,自信地敲开一家又一家的大门,订单也与日俱增,他第一次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多年以后,男孩才知道,他童年时获得的“第一桶金”浸透了深深的母爱。原来,母亲早就安排好了,她自己出钱请邻居们订报纸,目的就是给儿子一份自信。
成功的他握住母亲的手,任凭泪水肆意地奔流。是童年那份宝贵的自信让他一步步地走下来,成为美国首位非洲裔总统。他就是贝拉克·侯赛因·奥巴马。

我们都知道自信心对于每一个人而言十分重要,很多时候没有自信心我们就没有前进的动力、创造奇迹的勇气。豆瓜训练资深导师顾红军老师,就如何培养自信心作了一些探讨,并提出培养自信心的“三大心法”。
自信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

第一方面,是对自己的认知。
美国前总统罗斯福先生的夫人曾经说,“如果你自己不自卑,在这个世界上,就没有人可以令你自卑”。可见,自卑源于对自己不正确的认识。所以,我们想要克服自卑心理,建立自信心,首先就要建立对自己正确的认识。
的确,我们需要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同时我们也要认可自己的长处和强项。
可能,我们在某些方面不如身边的某一个人;但我们可能会在某一些方面比他们更加出色。如果我们既能正视自己的不足,也能看到自己的强项,那么我们就不会一味地想着自己的不足,甚至觉得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这样就可以更加客观地认识自己了。
记得我们《当众讲话》班有一位女学员说,“在上课之前我的缺点足够小,我看得足够大;我的优点足够大,我却视若未见”。现在我可以既能面对自己的不足进行改变,又能看到自己的强项,这样明显令我有了自信。

第二方面,自信来自于自己在这方面所获得的成功经历。
在有些培训班老师可能会让学员们大喊,“我是最棒的,我是最厉害的”。可能很多学员一方面在大声呐喊,另一方面却在内心责疑自己:“不是这样的,我不是最棒的,我不是最厉害的”,那这样就很难提升自己的信心。
如果我们愿意通过行动的努力,一次次的尝试,不断地总结,再尝试,再尝试,直至获得成功。当我们获得的成功越多,我们的自信就会越强。
奥巴马就是童年时期“第一桶金”带来的成功经历,帮助他克服了自卑,也不再结巴。他的自信就来源于一次次地敲开邻居的大门,在他们下单订报纸的每一次成功的喜悦中积累的。
所以,自信不是喊出来的,也不是想出来的,而是脚踏实地干出来的。对于说话的自信,更是不断说出来的。
由于说话,是我们每个人表现自己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所以如果我们说话的水平高,就很容易引起他人对我们的关注和认可,这样就获得了信心。
如果我们不会说话,在跟别人交往的过程中,就很容易获得挫败,我们自己就会觉得“我这人真没用,连话都说不好”。如果有这样的想法,那么我们就会更加自卑了。
所以,如果你想获得自信,就一定要大胆地去尝试,去试错。
即使错了、失败了,也不要紧,再继续爬起来去尝试,一旦我们迎来成功的经历的时候,你就开始从量变迈向质变,随着成功的不断积累,你内心深处的信心就开始油然而生。

第三方面,我们的自信来自于别人的认可和鼓励。
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由于受到从小成长环境的影响,我们很多人尤为重视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甚至我们很多人就是活在别人的评价之中。
这时候当别人对你的评价不好,我们就会变得更加自卑,不相信自己,怀疑自己,怀疑自己的人生。
如果我们身边有人愿意认可我们,鼓励我们,给我们信心,那么我们也会变得更有勇气,更加勇敢,愿意去尝试,愿意去改变自己。
就如同奥巴马的老师对他的评价是“这个孩子连自己都不相信,将来不会有什么出息了。”这种负能量的评价,只会让奥巴马变得更不自信、更加自卑。
如果不是他的母亲在这个时候给他鼓励和坚定的认可,他也不会通过订购报纸的成功经历摆脱自卑、变得自信,更不会有成年后的成就。
所以在改变提升的过程中,如果我们身边有这样的人,那么对于你的改变能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
归根结底,我们该如何提升自己的自信?首先,对自己要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其次,多积累些成功的经验;再者,获得身边人的认可和鼓励。

【学演讲口才,去豆瓜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