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希亚的消费与模拟社会理论(1)
上节课在写论文没记笔记......
第一节 生平简介与思想观点
第二节 消费社会的物体系
第三节 消费社会的符号分析
第四节 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
第五节 模拟社会
又译鲍德里亚、波德里亚
主要观点:布希亚认为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对于政治经济学的批判需要有符号和符号学理论的补充;从早期的市场竞争资本主义阶段向后来的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过渡要求人们更加注意需求管理,更加注意增加并引导消费
第二节 消费社会的物体系
一、物体系的三重分析
进入一个物的功能化时代:消费逻辑与符号逻辑
1、物体系的功能变迁
2、对基于物体系时代动机的主观维度的说明
3、对物体系的意识形态的批判:消费社会中的消费意识形态
二、物体系与“物”的消费
有关“物体系”的话语必须同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相关联才能更好得以体现。在物质性功能之外被消费的物品往往构成了一种认同体系,但他连接或附属于一些其他的体系,诸如手势、仪式、语言、道德价值符码等
商品具有文化生命和自我表达的象征性功能。(社会文化意义-符号系统/能指-意义指涉系统/所指)
关于物的符号意义的消费的问题
符号价值与当代消费社会的内在关联(同构性)
消费不再是一种物质满足于主体自然需要的物质性实践,而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消费,消费对象不是物的有用性,二是通过意指系统被赋予的功能物的符号意义。
消费社会里的商品除了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以外,还具有符号价值。消费社会的特点:1、消费是一种积极建立关系的方式;2、消费是一种操纵符号的行为;3、消费者永远得不到满足
第三节 消费社会的符号分析
一、符号消费与符号价值
“物”与“商品”成为一种“符号体系”,对“物”和“商品”的消费可以成为社会结构和社会秩序及其内在区分的主要基础
将符号逻辑运用于物的存在方式的分析
将符号逻辑运用于现代商品价值理论
生产符号而非生产“物”
体现为一种象征交换的价值、结构性价值、差异性逻辑、社会等级区分性的逻辑——差异性的符号的再生产,符号价值的差异性、区分的功能性逻辑,彰显了声望、地位的结构性的价值
消费社会本质特征:
1、制造一个丰盛的假象,实际上是结构性匮乏的表现。(区分性匮乏等)
消费的幻象——精神的空虚(精神分析派)
2、消费不等于满足,而是系统的符号差异性行为
技术控制社会
3、差异,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平等,等级差异性的建构
4、消费先于生产的逻辑(贷款等)消费的意识形态功能,消费符码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