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的音乐
查看话题 >懂点音乐吧,不亏 | 时间书单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音乐。
即使我们能够用语言表达内容、用神情传递情绪,我们依然需要那些多姿多彩的旋律。
每当说起音乐,时间君就会想到1965年的《音乐之声》。
那个调皮的玛利亚,在人人静穆的修道院,也不曾停止歌唱。她就一直唱啊、唱啊,唱出了她的灿烂人生。


今天,时间君为你整理了一份关于音乐的书单。希望这些关于音乐知识与故事,为你的生活增添一段美丽的韵律。
以下内容摘自豆瓣读书 | 新书速递,感谢授权。
01

一部完整辑录民歌40年发展流变的百科全书式完全档案,全书由被誉为“民歌之母”的陶晓清统筹制作,图文并茂地记录了这场深刻影响华语流行音乐走向的民歌运动。
眼泪流回去:时隔五年才在大陆出版,来得不早倒也不太迟,赶在民歌45周年。因为个人更偏爱文字多的书籍偶尔夹杂图片,因此对这部影集式的,拼贴式的回顾书籍不是太爱。但是其中惊鸿一瞥的描述让人分外珍惜那些逝去的民歌时光,比如齐豫曾经是一个骑着单车穿梭在大学校园,赶着参加各大民歌赛;比如邰肇玫和施碧梧小女生课堂传纸条谱写了那首著名的《如果》。
02

这是一个既献给伟大音乐家,也献给一颗伟大心灵的故事。贝多芬的一生难称幸福。世人向往的爱情和圆满家庭与他无缘,病痛与磨难始终徘徊不散,健康的体魄也变成奢求,他要借助纸条才能与他人交流。但他从未丧失对生活的热情,始终渴望成为一个善良、高贵,并为人类献身的人。他历经磨难,最终成就辉煌。扬·斯瓦福德在这本厚达870页的书中倾注了大量心血。像我们一样,他被贝多芬吸引,先是被音乐,然后是被这个人本身吸引。是什么造就了《月光》,是什么造就了《悲怆》,是什么让人们看到贝多芬的名字,脑海中便响起一阵阵旋律,不论是是细腻优美的,还是振聋发聩的。这本书想要做的,就是在旋律之中还原贝多芬的真实形象。这个形象也许厌世、粗鲁、多疑,却有血有肉,令那些音乐作品更加立体,更有韵味。
03

小说描写了一位不得志的乐队低音提琴手的内心世界,全剧自始至终由独白构成。刻画了一个小人物内心的孤寂,以及被群体漠视的失落与无望。
04

英伦传奇摇滚乐队“山羊皮”主唱布雷特·安德森首部回忆录。
山鬼:其实我最喜欢看前半部分——破败幽暗的英格兰小镇、垃圾场废墟上的童年乐园,当然还有少年时期和挚友组乐队的初体验。印象很深的是安德森在年纪还小时就与学校里的少数族裔当朋友,并由此痛恨光头党(极端民族主义者)对这些朋友做下的暴行。想来这样的经历给了他清醒的边缘人意识和强大的共情能力。安德森一直是边缘的,在小镇时是边缘的居民,在伦敦他是边缘的阶级,时至今日,即使山羊皮足以在英伦流行乐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他还是会把自己定义为“局外人”。始终保持与同代其它乐队的疏离,没有一头扎进潮流的漩涡,坚信朋友、爱人、住过的小镇对于自己音乐创作的影响远胜于任何一场摇滚运动。这就是我爱的山羊皮呀!
05

从1999到2019,焦元溥遍访世界各大钢琴名家,著成这部访问记录,以开阔的视野和深刻的洞见,引领读者走入大师级的音乐殿堂。
06

众所周知,村上春树是个十足的音乐迷。从爵士到摇滚,从古典到流行,没有他不熟悉的领域。音乐和文字的相遇,使他笔下的故事有了更丰富的内含,使故事的主人公有了更饱满的情感。本书作者是5位日本知名乐评人,他们从村上春树迄今为止的作品提到的音乐中,选出100首具有代表性的音乐,按照不同风格分为“20世纪80年代之后的音乐”“摇滚”“流行乐”“古典”和“爵士”5种类型,每种类型各收录了20首。在书中,5位作者从专业角度系统梳理了村上作品中的音乐,以及音乐背后的趣闻轶事,探讨了这些音乐在村上文学中的角色和作用,使读者看到一个用文字和音乐交织出的、异彩纷呈的村上新世界。
07

从古尔德、波利尼、布伦德尔,到普莱亚、席夫、鲁普;从切利比达克,到巴伦博伊姆、莱文;从巴赫、莫扎特、贝多芬,到瓦格纳、欣德米特、布列兹……萨义德以专深音乐素养论及众多伟大作曲家、作品,伟大演奏家、指挥家,抽绎音乐的社会、政治、文化脉络,阐释音乐对社会被低估的影响力,对音乐界现状提出尖锐批评:帕瓦罗蒂将歌剧表演的智慧贬低到最少,把要价过高的噪音推到最大;霍洛维兹成了在白宫接受颂扬的国有资产;莱文的指挥简直就像是从坟墓里挖音乐,而不是赋予音乐生动与活力;纽约大都会歌剧院只甘于上演老实平庸的二流剧目;萨尔兹堡音乐节僵化成例行公事和恬不知耻的观光促销计划……
萨义德冷眼热心,以他对音乐的深厚理解为主轴,将丰富学养穿针引线般融于社会、历史、文学、哲学、政治思考之间,建构一个宏大、统一、充满洞见的整体。萨义德文笔清晰、热情,斯人已杳,但全书字里行间回响的气势和活力,让我们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拉杜·鲁普(Radu Lupu,罗马尼亚钢琴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