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博半途而废 | 我的心路历程
【本内容发表于其他社交网站,如果看官看到雷同内容,不好意思也是我写的】
更新20210316
------
女朋友问我什么时候开始觉得买房难。我说大概是有那么一天,我读博的时候发现我老板人虽然很有水平,文学一流,但是更令我羡慕的是,他赶上了这个领域爆炸式发展的前夜吧。我即使再强也很难做到他的成就----这根本不是我能控制的。
然后我当了一段时间的宿舍三和大神,写点论文转硕士就不再读书了。后来一想,买房这件事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吧。
------
读博还算顺利的时候突然转了硕士出来,现在已经一年多了。写下这一篇回答做一个简单的回顾。预先声明本文内容并不一定适用所有科研领域。如有雷同,不胜荣幸。
Quit的原因非常简单:我发现博士培养机制所期待我做的事情,完全无法对应我读博的期望,并且我也无力改变这个事实。
是什么吸引我读博?其实是一个很中二的理由,我相信读博有机会可以让我做一些与众不同的事情。读博的初衷是通过自己做过的研究、发表的文章,可以和别人讲我做过一些从来没有人做过的事情;如果自己的文章被别人引用了,当他说自己只不过是侥幸站在侏儒的肩膀上的时候,我可以说哎,你说的侏儒我恰好认识,就是在下。我没有说为科技的发展做贡献,因为我觉得研究上的内容是发表出来启发其他研究者思考的,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只要保证论文的真实性就已经是很大的贡献了。
不过我慢慢发现,博士的培养机制并不是让你去做与众不同的事情的,相反,他可能是比高考、ACM-ICPC等等更为严苛的训练体制。用导师的话说,博士学位是证明你有资格做independent researcher。也不必把researcher看得高不可攀,都是一份工作 我们都有光明的未来。
博士乃至整个科研体系的KPI就是论文。我冒昧揣测各自领域的文章构成其实和我所在领域构成差不多,只限于一流会议/期刊而论,排除某些经常被圈里同行吃饭的时候拿来当笑料的文章,其实真正有启发性观点或者其他重大贡献的文章可能不足20%甚至10%,剩下的80~90%,行文流畅,推理严密,数据翔实,高屋建瓴,总结起来四个字:懂得都懂。
然而出于很多现实因素的考量,博士生、导师、甚至于某些自诩国际一流高校的学校(实际上打个问好吧,?)只能去做90%。对于90%的文章,其实评委会也心知肚明,一期会议或者期刊里是没办法找到那么多让大家好评如潮的论文的,然而整个学术圈人才培养的机制还要照常运行,此时只能把标准降低,降低到如果连这个标准都满足不了那么就根本无法在学术圈生存了。这个标准我称之为“文学”。
文学其实不是一个贬义词,他代表一种你如何将一件事情描述成一个需要学术问题的能力。这里就包括了作者对已知问题的定义,如何提出一个新的思路(如合理的假设,数学方法建模,改进其他领域已有的内容),说明这个新思路从理论上可以好过所有已有的解法,并且解释为什么这个思路在实现的过程中有一些挑战来突出自己的贡献(其实可能就没有),在合理的范围内设计实验并且选择一些有利于自己的结果,得出结论。一个好的发现本身需要合适的文学去支撑,但是没有文学的话可能别人根本无法理解你的工作。因此在论文投稿的时候,文学性强的文章相对于真的有一些内容但是写得很差的文章来说,优势是相当明显的。
因此客观上如果想批量培养博士生进入科研行业,文学其实是最核心的能力。即你能否将一件(甚至很滑稽的)事情包装成“可以推动科技发展”,而不是你有多大的可能产生真的推动科技发展的内容。
意识到这一点之后我发现自己对于科研的兴趣突然就下降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低点。因为我觉得我未来要花上好几年的时间,去和别人证明我理解了这套规则,甚至于孜孜不倦地培养后辈去适应这个规则,如果不幸我就无法为了科技的发展留下我自己的名字,那么我最后就是一名顶着科学家名头的文学家,这并不是我想要的结果,而我却看不到自己怎样才能让事情向着不同的结果发展。
我很感谢导师理解我的决定,让我转硕出门。提出退博的时候,不谦虚的说我的进度其实已经算是比较好的了。看了相关问题的其他答案我发现很多人都是科研迷茫因为没有论文发表,或者和导师交恶,或是批评导师无心学术。确实无法完成博士学位可能有多方面的因素,我比较幸运那些事都没发生在我身上,更多是我个人的追求和培养机制不匹配,我也远没有那么强的能力以一己之力轻松发表多篇顶级论文,无视现状。
注:暂时还不想把自己所在学校说得很具体,各位看官可以当我分享刚编的故事,或者在街头杂志上看到的小说,一笑而过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