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向画外的画中人
不知道有没有术语来形容这一“人群”
从字面意义上来解读 难免会和中国古典园林中“人在画中游”的意境重合。不过可以确定的一点是“他们”都是创作者有意为之的意向,也就是说“他”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而存在在画中,与观看者对视的存在。暂且不论肖像画或者自画像 亦或是纪录片等纪实作品中人物的真实性,像波提切利的 博士来拜 或者委拉斯开兹的 宫娥 这类的宗教故事和生活场景片段式的再现,都是这一思想的表现。




我看了有些评论说这一行为是作者与观者的“对话”,确实是这样。但是我更倾向于相信这是“对抗”。是画中人在发现自己被视为附属于观者世界时的反抗。似乎我忽略了作者这个中间媒介的存在,但这并不重要。
达芬奇在讲透视时表达了对透视画的尊崇:“透视就如透过一片十分光滑透明的玻璃观察某一物体。在玻璃上可以描绘在它后面的一切物体。”之前看董豫赣的一篇论文解释了这段话,他认为透视意味着遮挡。我深以为然。因为画卷尺幅的限制,我们在几尺见方的画布上的透视表现永远都是片段化、碎片式的。换句话说是我们选择看见了与视线处于同一维度的存在,而看不见了与之相反的存在。和人看不见自己后脑勺一个道理。为什么要说这一点,因为在我看来,画中世界和我们的世界理应是同等的,但在很多时候我们扮演了“上帝”这个角色,我们的观看俨然是窥视。而且,透视所表现的只是二维的画面,这对三维世界不失为一种残忍。所以,画中人物与我们的对视就成了尼采提过的他与深渊的凝视,孰高孰低的比较,很容易陷入怀疑论的怪圈。不过,作者创作时的出发点都可以看作是对自身存在的怀疑。指不定自己就是梵天的一场梦,或者自己正在被“上帝”注视。(也许散点透视不会存在这一烦恼)
说句题外话,我一直认为“不存在”这个概念很滑稽,仿佛我们生来就是为了证明“不存在”的存在。写到这,想到辛波斯卡的那句诗:“当我说'未来'这个词,第一音方出即成过去。当我说'寂静'这个词,我打破了它。当我说'无'这个词,我在无中生有。”
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个原因,抽象画或者立体画等反应作者个人意识的画作变得越来越多,当然,上述作品也有体现,只是现在更表面,或者,更张扬了些。现在的人也显得更独立了些。




当然还有电影角色~



希区柯克这个比较特殊,像字幕写的一样,他作为这部电影的导演出现在自己的电影中,不是一次两次了。与此同时,我在网络浏览到一个很像他的一个中国古人----生于明朝万历年间的汪廷讷。他养有不少画匠,只为满足自己将自己不朽的意图,即把自己画在画中。



挂出来当然不是要笑话他,我理解他。
(以上图片均来自Pinterest,豆瓣网及其它网页,All rights reserved)
© 本文版权归 shibbolet'sdie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