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5月读书笔记
2020年2月27日星期四
读《一九八四》 【英】乔治·奥威尔
1984读完已经有段时间,是读的比较难受的一本书。
个人在国家机器、社会大环境下的无力,被作者描写得淋漓尽致。文中诸多情节带有的既视感不容忽略,是对未来社会的映射和预言。竟然,多有相似,让人感到悲哀。故事读到中段,我竟还幻想主角能够对抗专制荒谬的世界,谁知,最终和主角一起走至绝望。一个人的意志到底能有多么坚定?真的到了某些时刻,也许死亡才是解脱。但是,主角是不允许死的。他们要的是他真正的臣服,他们要的是真正从思想上控制他,他们要的是他从此不再是自己。
他们将他逼入绝境,又给与希望,试问,谁能够在精神被击垮后,不紧紧抓住那份虚假的甚至是背叛性的希望呢?没有经历过绝望的人,根本无法回答这个问题。电视剧中坚贞人士,最终总会以死明志,但是,那些无法死又不算生的人,他们的意志该何去何从。书的主角,在背叛了自己的爱之后,终于失去了自主意识。没有自主意识的人,只会被动接受信息、情感和思想,是幸福的,也是可悲的,即便他们意识不到自己的可悲。
“众人皆醉我独醒”,是谁发出这样狂妄的声音?
在这种社会中,谁又不是受害者呢?构建这种社会的人,终将被孽力反噬。人类历史的有趣之处在于,没有任何一种体制是屹立不倒的,在历史的长河中,任何文明不过是时间一瞬。掌权者的得意、反抗者的痛苦、随波者的无知也不过是历史文献上的只字片语。人类本身很渺小,只是我们的大脑为我们虚构了一个以“我”为中心的世界,无限扩大的臆想,让我们产生能够颠覆世界的错觉。我们或许只是这宇宙的偶然,也可能是这宇宙规则中的必然,可是,有什么关系,我们总是相信自己是世界的主人。天灾降临时,我们总是说大自然在报复人类,想多了吧,也许大自然只是在修复自己的免疫系统,与你无关。
2020年3月2日星期一
读《我已经结婚了,我心情还不好》 【挪威】阿澜•卢
2020年春节期间,读完了这本书,如今回想起来,对于一个人一生总要坚持完成一件事情的情节倒是印象深刻。有时候感到压力大时,总是戏谑要隐居山林,但是,看了男主独居森林的细节,才知道自己恐怕做不到这样。本书与其说是对婚姻状态的描写,不如说是一个成年人寻找自我的心灵之旅。站在读者的角度,我们不能评论他的是非对错,他呈现出来的只是一种特立独行的生活状态,这种生活方式放弃的东西其实也很多。所谓“普通人”的生活对他很难,他的生活对“普通人”来说一样很难。理想状态下,每个人理应生活在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下,但是社会、家庭的普世价值观,总会让我们逐渐背离之前的道路。有些人找到与社会和解的方式,在别人看来活得很成功;有些人找到与自己和解的方式,活得自在;还有些人依然在寻找,没有妥协,看来另类。
2020年3月4日星期三
读《假面山庄》 东野圭吾
2月份读完的书,东野圭吾的悬疑小说总是值得一读。一场为凶手准备的盛大演出。在法律上,他不能算作严格意义上的凶手;但在情感上,他确实是造成死亡的直接推动者。以为是救赎的存在直接将自己推入深渊,由此产生的心灰意冷与无法割舍的爱意,朋美杀死了自己。是一场自杀,造成这一切的人却不能被绳之以法,所以,一场盛大的演出就此被搬上舞台。一个局,起初连凶手都把自己排除在外,一场精妙的推演,凶手一步步随着剧情作出反应,最终,他意识到,自己终究还是那个凶手。他有后悔的情绪在,以为不是自己的原因时,也着实松了一口气。或许有一些杀人犯,并不是真正想要去杀人,只是当时的情绪作祟,一时的激情驱使,是狠戾也是懦弱虚伪的体现,没有办法控制自己情绪,不能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的人,能称为一个独立的人吗?人生势必有利有弊,得到和失去达到平衡,内心才会平静,失衡的人生终将走向毁灭,或者是外界的毁灭,或者是内心的毁灭。
2020年3月5日星期四
读《人间失格》太宰治
2月底读完。一直有所耳闻,说实话,读完没有想象中的震撼。读前以为是人世间的失格,读后才知道是本书主人公在人世间失去了作为人的资格。通篇主人公絮絮不止的内心剖白,像是一个极度自卑怯懦又极度自恋的矛盾体,每天活在与自己的抗争中,没有什么事或人能让他心灵得到宁静。他的内心世界就像是海啸中摇摇欲坠千疮百孔的破房子,到处都在漏风,随时将被摧毁,消失在汹涌的洪流中。他无处躲藏,又没有勇气去与外界抗争,任由稍有起色的人生继续坠入深渊。说他自卑,是因为他终其一生都不敢以真面目示人,精心持久的搞笑表演,没有一个人识破;说他自恋,是因为在自卑的话语下其实满满是对这世界的不屑,他永远有很多的不满,是世道的不公,人性的沦丧导致他持续悲惨的人生。过程中,我始终不懂男主为何这么受女性欢迎,除了好看的皮囊我只看到了他扭曲的灵魂,直到最后,由酒馆老板娘口中得知外界眼中的他——是幽默风趣善良的,难怪。这是男主精心演绎的结果,但外界都认为这是真实的他,为他的遭遇而惋惜。文中还隐藏了一些信息点,没有展开写,小时候受到的来自仆人的侵犯,只是寥寥数语带过;父亲对他真实需求的漠视通过礼物的争议略微提起;直到人生结束,也没有一个人知道他全部的人生,然而,话又说回来,又有谁的人生能被他人全部知晓呢,苦痛和欢喜最终还是我们最为明白。也许童年的遭遇才是导致他扭曲心理的导火索,可是他那时心智尚不健全,也许根本无法说清自己遭遇了什么,而是在受到伤害后本能得开启自身的防御机制,从此,灵魂失陷,悲剧开始。
2020年4月3日
《看见》柴静——真想自有万钧之力
柴静让我看见。
在看本书前,头脑中似乎还残存着一丝对柴静的反感,虽然完全想不起来根据在哪里。反思之后,意识到在自己还容易被舆论左右的时候,总是只能听到舆论中最大的声音,却不去分辨它的对错,由此,对当时很多事和人都随波逐流地形成了某种既定印象,直至今日,还会有些找不到的反感存在于大脑中,大概柴静就是这样。
近几年,愈发觉知到独立思考的重要性,权威说的就是对的吗?声音大就是对的吗?舆论的主流就是对的吗?老师的话就是对的吗?父母的话就是对的吗?好友的话就是对的吗?一直对的人以后都会对吗?
不是的。
看到一种观点,第一反应不是产生情绪,而是追溯观点产生的前因后果,是独立思考的前提。大数据时代,你面对的信息更多的是一种必然,是你的选择也不是你的选择,长期只看到一种观点,虽然心情好了,但对于认识真相却会越来越远,而且,在看到不同观点的时候,往往第一反应是愤怒。
《看见》里的新闻故事,对于我那来说多少都有所耳闻,但是,由于年纪小便只留下了印象,却不记得事情的结果。如今再看到,产生的情绪却与印象中的感觉不尽相同。舆论总是让你产生明确的情绪,而情绪对于了解事实并没有什么用。新闻不是评论,报道的应该是事实真相,而不是是非对错(毕竟是非对错已经有太多人去评说)。如果报道总是带有感情色彩偏向,普通民众又从哪里去获知事情的真相。任何人做任何事情都会有一个心理过程,十恶不赦的人有,精神患者也有,然而它们都是构成真相的一部分。包容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有些事有些人不值得被原谅,却需要去理解。人类,是在认识到规律之后,才学会使用规律。
柴静在《看见》里从新闻走入生活,她自己也在不停地做着思想博弈。一个走现场的新闻人,看到的人间百态也最多,接受到的情感和信息更是庞大,没有坚韧的内心,将无法保全自身。柴静的每一次反思不仅是对她自身价值观的洗刷,也让观者产生思想上的波动。没有一个人的思想是一成不变的,只是看你能不能觉察到,能不能接受自己的改变。颠覆三观的思想动荡是存在的,有些人因此一直在痛苦中挣扎。如果一生都只能看到一种观点,对于这个人本身是“幸福”的,但对于整个社会却是非常可怕的。
微博上,我最喜欢把之前有理有据对骂过的博主分在一组,这样在一些社会热议事件上,就能看到两种甚至更多的观点。我本人当然也有自己的价值取向,看到完全不同的观点,也难免生气,但最后都会告诉自己,如果今天你因为生气取消关注,明天,你可能就再看不到事情的真相,这不值得。
这世上,谁又能代表普世价值呢?不过都是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