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
断断续续读了将近两个月的一本书。其实,仅仅读完前言和第一章,我就下定决心,不管多费劲都要把这本书读完。事实证明:首先,读这本书一点也不费劲;其次,读书的过程中确实收获很大。现在就简单整理一下自己的一些小总结吧:
1.生活中常见的、离奇的、轰动的、或者细微的事件,如:偏见、邪教、大屠杀、人际交往等,都能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予以解释,真的是一门神奇的学科,永远不要低估社会对个人的影响力。
2.社会心理学甚至所有的心理学实验都应关注伦理问题,这一模块的内容,让我想到了电影《楚门的世界》,即使这个电影本身并不是一个实验,但其中艺术化的演绎和心理学的实验伦理有诸多相似之处,实验参与者的知情权与实验真实性之间度的把握和衡量,首先应做到尊重人吧。
3.刻板印象之所以产生可能是因为我们的大脑想偷懒。
4.我们平时所做的心理测试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在测试不久前所发生事情的影响,因为近期经验的图式更具备可提取行,也更容易产生启动效应,决定我们是偏积极性还是偏消极。
5.自信点,尽量减少消极预设吧,我们行动的恶性循环也许就是在受自证预言的影响。可以假想身边的人都是善良的,也许会收到善良的回馈。
6.思考抑制:越是想要忘记的事情,越会在疲惫的时候不经意间回来,抑制思考总是事与愿违的所以,想前男友的时候就尽情想吧,想想可能忘得更快;想减肥更有效果的话,用坚果和水果来满足口欲,应该比节食后的暴饮暴食好一些吧。
7.解释别人的行为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一项基本爱好。
8.语言竟然也会影响我们对世界的看法,语言会影响我们对内隐人格的感知。
9.想要婚姻幸福,要学会把伴侣的正性行为做内部归因,把伴侣的负性行为做外部归因。
10.要努力避免一致性偏见:人们的所作所为并不完全取决于他们是什么样的人,还应考虑他们所处的情境。
11.当我们处在自我觉知中时,(比如)在镜子前面时,我们更有可能服从自己的道德标准。
12.我们很难给自己的感受进行正确的归因,可以尝试观察自己的行为、和别人比较来认识自己。
13.自我控制需要消耗血糖,人的精力有限,自制力不够时,不妨吃块糖补充下血糖。
14.印象管理:我们期待让他人以自己期待的方式来看待自己,逢迎和自我妨碍都是方式,但不见得好。
15.我们会调整自己的行为,使之与不一致的认知达到一致;也会通过改变不一致的认知,或者增加新的认知,来使我们的行为合理化。前段时间鲍毓明性侵案的受害少女,内心可能也经历着重大的认知失调,以致于前后言行的不一致和自己的摇摆不定。
16.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为自己的不合理行为找借口来寻求心理平衡。买到“一经售出概不退货”的产品,满意度会相对较高。想要真正改变孩子的不当言行,要有适度的惩罚,既不能过度惩罚,也要有一定力度,让孩子利用自己的心理调节从心底改变自己的态度。
17.低价策略:销售人员同意以非常低的价格将产品卖给顾客,随即说刚刚是失误,然后提高价格,大部分顾客都会同意以交稿价格购买该商品。
18.让努力合理化:个体通常会对通过自己努力获得的事物更加喜爱,加入社团前的考核有其重要性和意义。
19.诱发伪善:通过让个体做一些与他们行为相反的陈述并提醒他们其观点和行为的不一致性,诱发个体的失调,目的是引起个体做出更负责任的行为。
20.从众的影响:保持正确,和顺从信息性社会影响该如何权衡?明确自己服从权威的内在机制和因素,再加上对情境的考虑。
21.社会困境:如果多数人都采纳对个人最有利的行为,就会对所有人造成不利的影响。比如环境保护问题和资源利用问题。
22.整合式解决方案:指冲突双方根据彼此不同的;利益,达成利益交换,每一方都在对自己不重要,但对于对方重要的问题上让步,从而达成和解方案。
23.我们会对在时空上离我们更近的人有更多的好感,熟悉度和相似性都会影响吸引力;对关系的满意度、投资水平、替代性关系的质量都会影响亲密关系的稳定性。我们心情好的时候更倾向于帮助他人,帮助别人有助于改善抑郁的心情。
24.旁观者效应(责任分散效应):遇到危险时,旁观者越多,乐于伸出援手的人越少,所以求助的时候盯紧一个人,指定一个人请求帮忙,效果会更好;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也不要总觉得因为在场的人多便不采取措施。
25.加强对孩子的同情心教育,教孩子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孩子会具有更高的自尊,宽容性,减少攻击性。
26.参与具有攻击性的体育活动,所谓的发泄并不会减少怒气。道歉可以减少愤怒和攻击性。
27.减少偏见的重要方式是增加接触,并且接触的情境应该是:相互依赖、有共同目标、同等的地位、非正式的人际接触、频繁的接触,以及平等的社会规范,否则反而会加深偏见。
28.在做宣传标语时,描述性规范要比命令性规范更有效。比如:90%的人都不会践踏草坪哦~
29.令人幸福的是:社会人际关系的质量、“流动”体验(沉浸在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中),以及帮助他人。
30.人们满足基本生活后,更多的金钱几乎不能提升幸福感。
31.自我效能:相信自己能做到或控制某件事,可以提升做成功某事的可能性。
32.乐观真的能让人更好的应对压力,并更健康。
33.获得他人的支持和帮助,敞开心扉都有助于应对压力。
34.人的记忆并不完全可信。
35.当人们相信程序的公正性时,更可能遵纪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