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知道隐藏的自己是什么样子的吗?

经常有来访者向我咨询一些关于自我、人际方面的问题,对于这方面的问题,我们通常需要先去了解来访者对自我的评价。
但在这个过程中,经常发现有些来访者对自己的评价过高或过低,他们无法客观地看待自己,就会有一些不合理的信念。
比如自我认同感很低的人,他们会觉得别人的一言一行都是对自己的嘲笑、讽刺,这种情况下,自然就很难与别人建立亲密关系。
但事实上别人真的这么想吗?有时候我们对自我的认识不清,可能正在把身边的人不断推远。
今天,柠檬就来讲讲如何利用“周哈里窗”理论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

“周哈里窗”是由心理学家鲁夫特和英格汉提出的一种模式,通过这种模式可以看到在有意或无意地情况下,人们在关于自我认知、他人对自己的认知之间存在的差异。
提到窗,我们脑中就有一个大概的形象,就是“田”字,而这种模式就是将一个人的心看成一扇窗,同样把人的内在分为4个区域,分别为:公众我、盲目我、隐藏我、潜在我。
第一种自己知道、别人也知道,这个区域称为“公众我”,也叫“开放我”。
比如我们的性别、外貌,以及一些公开的信息,就像职业、爱好等都属于这个部分。这是关于自我的最基本的信息,也是了解自己、评价自己的基本依据。

第二种别人知道,但自己不知道,这个区域称为“盲目我”,也叫“背脊我”。
正如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部分可能是你的优点,也可能是缺点,或许是你的一些小习惯,又或者是某些行为表现。
比如当你感觉被别人忽视了,就会无意中表现出一种对对方的不满敌意。因为自己没有察觉,当别人提出来时,可能更多地会表现出辩解、质疑。通常善于自省的人,这个区域比较小。

第三种自己知道,别人不知道,这个区域称为“隐藏我”,也叫“隐私我”。
通常就是所说的隐私秘密,比如你过往的一些痛苦的经历、自己不愿被别人知道的欲望想法等。一般善于隐忍的人、比较自卑的人,这部分会多一些。
虽然适度的隐藏可以保护自己,不容易轻易被别人伤害,但过度的隐藏就可能让你和他人之间竖立一座城墙,让别人难以理解你、亲近你,而你也会更容易陷入孤独中。

最后一种则是自己不知道、别人也不知道,这个区域称为“未知我”,也叫“潜在我”。
通常是值得挖掘的部分,可能是一些潜在的能力或特性。
比如你可能不擅长逻辑推理,但是你在记忆方面可能比别人更强,如果通过后天的训练和坚持,这一部分极有可能成为你的最大优势。
所以想要真正的认识自己,不妨现在就在纸上写上这四个部分的自我认知,并去试着了解他人对你的评价,敢于直面隐藏的自己,挖掘潜在的自我,你可能会看到一个不同的自己。
想要了解如何利用周哈里窗的【隐藏我】来快速增进与他人的关系,欢迎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柠檬心理课堂】回复关键词【周哈里窗】,来做一个小测试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