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自己深度思考的习惯?
长期不进行深度思考的结果会怎样?
我们被塞上一个奶嘴,大脑逐渐偏向于直线思维,在娱乐至死中失去主观判断力,变成言听计从大众意见的傀儡、温水里煮着的青蛙,逐渐被社会淘汰。
但千万不要把所有责任归咎于社会。正如卡尔·波夫曼说过一句话:
「从没有人强迫你放弃思考,是你自愿的。」
我们的大脑遵循着「用进废退」的原则,你越思考,脑活力越好,越不动脑,越会生锈。
01.
「培养深度思考的系统方法」
深度思考是多角度的,有纵向有横向,有书本有实践。但本质上,都是输入消息-大脑消化理解-判断好坏-形成观点的过程。
我总结的这套「正U型思考法」,就是严格遵循这个顺序,帮你系统性地剖析一件事情,不被舆论带着跑。

现在,我分为五个步骤,手把手教你如何深度思考,如何全面剖析一件事情,不断逼近真理:
第一步:少说我觉得。
「我觉得」,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个人认知边界,有些人甚至有这样的想法:「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抹杀他人话语权,很有傲慢和偏见的风险。
上文说过,不会思考的人,大脑会偏向直线思维,我们对事情的判定,都受限于直觉、偏见、个人视野和外界舆论。
这样极容易得出片面化结论。比如有些人就觉得:
东北人都性格豪爽、广东人什么都吃……
而会思考的人,都有着「U型思维」的开放心态,能够看到不同,尊重不同,得到较为真实可信的结果。
比如:东北也有喜欢嘤嘤嘤的大汉、广东人不吃蝙蝠……
「少说我觉得」很有必要,这是你杀掉个人偏见的第一步。
第二步:多问为什么。
为什么男生的扣子在右边,女生的扣子在左边? 为什么纸币是人像是正面,硬币人像是侧面? 为什么可乐是圆柱形容器,牛奶是方型容器?
这些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事情,很多人却都不知道。为什么?因为我们从把一切当做理所当然,生活不再有惊喜,吃喝拉撒成了最关心的问题。
回想下我们思考能力最强、成长速度最快的阶段是什么时候?
幼时。
那时我们喜欢天马行空,好奇地球为什么是圆的、太阳为什么东升西落、为什么男女生不能一起睡、为什么要穿内裤…
想一想,是生活变得无趣了吗?
不是的,更多的原因是,你变得无趣了。
爱因斯坦说过一句话:
“我没有特别的才能,只有强烈的好奇心。永远保持好奇心的人是永远进步的人。”
而在这一步,我们要捡起自己的好奇心,用「无知」的眼光看一切。
如何做呢?
遇到事情,不急于定下结论,多问几个为什么。
锻炼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对每件事情持有「审视想法」,用合理的质疑态度,来判断事情的真伪与是非,有理有据地分析出真正原因。
同时,无论是书籍,还是与人交流中的观点,都别盲目接受,延迟接收新观念的时间,留出空档让大脑思考消化,得出个人独特见解。
只有这样全面去追问、思考、解构问题,才能减少偏见和认知盲区,扩展思考边界,不断逼近事情的本质,形成个人独立见解。
好奇引起兴趣、兴趣推动学习,学习产生思考,这是正向的良性循环。
第三步:多听别人说。
多听身边人、专家的客观分析,能让扩宽我们的认知边界,不断提高思维高度,了解到更大的世界。
如同我们想要认识一个人,绝不只靠别人的片面之词,而是综合身边人评价,以及观察了解他的性格/爱好/三观等等。
毕竟多来源的消息,才能保证最客观的事实。
大家可以从以下3个渠道,多多收集思考资料哦:
1)请教身边对问题较为了解的亲朋好友,听听他们的想法。 2)搜索相关专家对问题的观点,具有科学可信度。 3)调查问题历史过程,寻找当时人们对问题的看法,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
如果你能尝试着复盘所有经历教训,你会找到很多问题的共同之处。最后从中总结经验,不断迭代向上,养成「触类旁通能力」,当你再次遇见同性质的问题,就能活学活用地去解决啦~
第四步:多看另一面。
任何事都有两面性,反过来看事情的另一面,是得到新观点的常用方法,也是「逆向思维」。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2+3=5为正向思维,而2+x=5,思考出x的答案,就是逆向思维的用法。
不断训练大脑练习这种思维,会让你思考反应变得迅速敏捷,获得独到的见解。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因果逆向法」,看到事情的另一面。
使用方法:思考已经发现的事情因果,从果溯因,也可从因到果。
举例:为什么「第二杯半价」的促销手段百试不爽,我们愿意买单?
从因到果思考: 原因——很少人愿意原价购买两杯商品,觉得些许贵。 条件——计算好赚取利润,制定好价格优惠噱头,以此拉动消费者心理的最后一根稻草。 结果思考——价格敏感者觉得优惠,价格不敏感者有种捡了便宜的感觉。 从果到因思考: 结果——消费者觉得便宜,下次接着吃,或者分享给亲朋好友一起来吃。 条件——东西好吃,价格实惠,就能帮商家刺激人际传播,增加额外销售,挖掘更多潜在客户。 起因思考——商家想着多赚一点是一点,最后会越赚越多。
除此之外,很多产品也是运用「逆向思维」发明的,例如跑步机:我们在固定道路上移动跑步,反过来,我们在移动路面上固定跑步,就发明了跑步机。
生活中很多事情,都能用这个办法思考解决出问题,让你跳出个人角度,作为旁观者冷静分析事情,从而达到深度思考。
多用逆向方法思考,你会时常发出惊叹的顿悟:原来还可以这样啊!
第五步:多想还可以。
最后一步,我们要像侦探推理一样,综合以上四个步骤的思考,静下心来再次整理、消化所带来的观点和线索;
尽可能找出还有不同的细节观点,琢磨出较为客观的结论。
到这一步时,黛西会输出一份总结资料的思维导图,同时也是梳理逻辑顺序的过程,能使你避免只看局部错过整体,使结论片面化。
安利我常用的思维导图软件「Xmind」,大家可以按照如下模板去剖析问题哦~

02.
「保持思考的日常好习惯」
长期坚持使用「正U型思考法」,能帮你从娱乐世界里觉醒,想尽办法让思想逃脱出来;从而拥有想寻找真正有价值信息的「饥渴感」,让自己成为一个具有稀缺能力的人。
接下来黛西分享4个超级好用的小习惯,能让大脑保持高速运转的开机状态,吸收多元化信息,让你变得越来越聪明和优秀~
1、剔除情绪干扰
容易情绪化的人,会困于于个人视野,易把错误当真理,产生偏见,用直觉判断一切。
想要稳定的情绪,就要用理性战胜感性,最直接的办法就是:
降低对事物的期待,不把快乐寄托到他人或虚拟世界中,而是专注于个人当下的进步。
做次运动,不期待能瘦2斤,只感受身体开始有了活力; 看本书,不期待立马有内涵,只感受大脑开始有思想; 学个技能,不期待可以月入过万,只感受自己又变强了。
同样,与人交流时,用平和情绪沟通,才能算是一场有意义的思想交锋会。
2、刻意练习输入输出
想要深度思考,就要有筛选辨认信息好坏的能力,不把时间浪费在垃圾信息上,去做一些有价值的事情:
刻意去啃高难度、有深度、高质量的书籍/电影,不断提升个人的眼界和格局。
有输入就要输出,写作就是最好的输出手段,非常锻炼大脑的思考与逻辑能力,需要思考决定许多程序:
写什么类型?想表达什么?什么逻辑写?写几个部分?需要多少论证?开头结尾怎么写好?…………
当然,这对于刚接触写作的人来说,是比较困难的,任何事情都要循环递进地练习,我们可以试着写日记、写读后感,最重要的原则:说清楚一件事情。
3、 与娱乐保持边界感,设置「媒体斋戒日」
不用完全拒绝社交软件,但至少要远离肤浅、只消费情绪的游戏、电视剧综艺、热点资讯等无用娱乐,去接触有价值的事物:
比如多看《圆桌派》、《一千零一夜》等类型节目; 《教父》、《权利的游戏》等优质电影; 《三体》、《时间简史》、《1984》等优秀书籍。
不做娱乐的奴隶,只吸收不庸俗、能引起思考、有新知的东西,让大脑保持清醒。
如果可以的话,最好一周设置一天「媒体斋戒日」。做些新颖的事情,去阅读、和好友交谈、游玩,观察每个活动给自己带来的身体和心理变化。
这也能间接清空大脑的一切杂物,加快大脑的敏锐度,保证日常工作日的运作。
4、强保障的休息基础
大脑就像手机电池,容量有限,越用效能越低,如果长时间硬撑,会直接和你say bye。
所以要定时休息,让大脑有喘口气的时间去充电,回到100%的状态。这里的休息方式分两种:
1)运动
每天脑子都处于高度兴奋状态,而身体却是极低兴奋状态,这时去打游戏、看电视,本质上还是在消耗大脑的力气,反而会越来越累。
最好让大脑切换成另一种模式,运动是绝佳选择,去跑步、瑜伽、冥想、爬山、游玩等,能重燃对生活和工作的热情,找回脉动状态~
2)睡觉
高质量的睡眠,是大脑保持清醒、思维变敏捷的重要因素。
睡好觉后,你能拥有高效的精神状态,去投入工作和学习,产生比平时2-3倍的效益。
到这,黛西的深度思考方法和日常习惯分享就结束啦,接下来送上思维导图,方便大家理解哦~

如果大家能思考这篇回答的价值,整理输出一份笔记,证明你已迈出了「深度思考」的第一步,十分十分优秀啊~
最后,想分享一句我很喜欢的话,与大家共勉:
「一个人最重要的能力,不是持续做对的事情,而是能及时停止犯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