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学习时的漫游思考-第三章第一节
从“五个文明协调发展”开始。五个文明,其中生态文明为前提,物质文明为基础,政治文明为保障,精神文明为灵魂,社会文明为目的。
在此做一个粗略解析帮助理解和记忆。
生态可以简单类比理解为生存环境。为什么生态文明是前提?因为一个人要活下去呢,要看他生存的环境如何,如果一片荒芜,不能种粮食,偶尔来场沙尘暴,来个暴风雪,甚至更严重一点,每天来一次核辐射,那人类是不可能生存的,更不要说什么政治什么精神,连活都活不下去还提别的有什么意义呢?因此生态文明是一切的前提。
那么,在有了适宜的生态后该考虑什么了呢,那就该种地了,因为即使环境好了,你没吃的你也活不下去啊。所以必须种地获得粮食,你得吃饱才能进一步发展别的文明。而此处的粮食也就是人活下去的物质基础,这就是物质文明。
此处开始漫游:现实生活中,因为不同地区的环境,也就是生态不同,再加上个体差异,导致不同地方的人所能得到的物质也是不同的。换句话说,有的人可以一周七天都吃得饱,甚至吃撑;有的人一周七天吃得饱,但是只是七分饱;有的人比较惨,不仅吃不饱,有时候还饿肚子。这种情况下,“阶级”差距就产生了。简单来说,吃撑的人,吃饱的人,吃不饱的人,分为了三个阶级。那么依照常理,吃不饱的人会眼红其他人,想抢吃的;吃撑的人为了继续能不愁吃,会想办法对付吃不饱的人,于是“生态文明”和“物质文明”并不能万无一失。于是在不同阶级的斗争之中,产生了政治,产生了国家。这里引入了国家性质的概念,国家性质=国体=国家的阶级本质。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本质,就是“有钱人”来做国家的统治阶级,也就是你吃的越撑,你的地位越高,大家的目标就是疯狂屯粮食,然后分出来一点给那些吃不饱的,前提是他们要背压榨和剥削劳动力;社会主义则不是这样。我国的阶级本质,是人民民主专政,由工人阶级领导,主要统治者是工农。农民可以种地,工人可以打工,所以他们是“吃得饱”阶级,我们国家就是由吃得饱阶级统治。“地主”是“吃撑”阶级,而假设生存环境恶劣或者可能天生残疾的人…为“吃不饱”阶级。社会主义如今追求的目标,就是通过政治力量进行调控,通过政策让吃撑的人吐一些出来,限制他们,转而帮助吃不饱的人,让他们可以吃得饱。在一面帮助,一面限制的情况下,最终吃撑的人也不撑了,吃不饱的人也吃得饱了,大家都变成了一样正好吃得饱的人。而想要进行这种调控,来达到最终所希望的结果,就需要“政治文明”来保障。
那大家都吃得饱了,“饱暖思淫欲”,人们不再满足于物质,而是开始追求精神。那我们也知道,人类之所以为人,而不是动物和野兽,就是因为人类有思想,有无穷无尽的创造力。而精神意志变成了一个个想法,再由想法转变为艺术、科学、文化。。。等等,这些事物只有人类可以拥有,因此我们认为人类的精神(文化)本身是一切的灵魂,故而“精神文明”是灵魂般的存在。
那么,环境也好,吃得也饱,政治优越,文化繁荣,最终,作为社会主义,作为一个不会抛弃吃不饱的人,也不会攻击吃撑的人,把所有人都当成社会一份子的“社会主义”国家,一切的完美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社会的完美,即“社会文明”。其中分为文明的对象分为社会主体,社会关系,社会观念,社会制度,社会行为。这一切其实都是相辅相成的。只有你的观念是文明的,你这个主体才会文明;只有每一个主体文明了,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才会文明;那主体文明的外在表现形式,自然是行为文明;那么你为什么观念会文明?因为这个社会的制度是文明的,如果制度本身恶劣,那主体自然不会有文明的观念;既然无文明的观念,那主体也会按照恶劣的行为去行动,那么行为不文明;行为不文明,则主体本身不文明;主体本身不文明,主体间的关系自然也不会文明。换句话说,缺一不可,必须“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以求平衡。
最后,如果社会本身文明,亦可以认为人类文明已经很文明了,那自然不会有人再去破坏生态,包括环境生态与精神生态,因为大家思想境界都很高了嘛,于是循环链形成,我也基本上记下了这章节的核心思想,挺好。
注:“五大文明”中“文明”一词为名词,解释为“好的成果”,本文中的“文明”多次出现名词与形容词混用,以后阅读时还请注意。
© 本文版权归 Eterna_ZYF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