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分钟就可封神,她绝对是最被低估的华语女演员!
首发于公众号“影探”
ID:ttyingtan
作者:booka
转载请注明出处
从去年开始,我就在等一部国产电影。 光看制作团队,它就可以秒杀众多国产大片。 主演郝蕾,从《圆明园》(没写错,你懂的)一路走来,她是最被忽略、最被低估的华语女演员。 “配角天后”金燕玲,4届金像奖、2届金马奖最佳女配角得主; 监制廖庆松(代表作《风柜来的人》《刺客聂隐娘》《踏血寻梅》),与侯孝贤合作四十多年,有“台湾新电影保姆”之称; 监制市山尚三(出品过《山河故人》《站台》《海上花》),是贾樟柯、侯孝贤的御用合作伙伴; 摄影师包轩鸣(Jake Pollock),近几年最有风格的摄影师,拍摄过《风中有朵雨做的云》《七月与安生》《艋舺》... 导演杨荔钠,中国独立电影女导演,曾在贾樟柯《站台》里饰演钟萍一角。

它串联起了第六代电影、台湾电影新浪潮,汇集了大陆、香港、台湾三地最优秀的制作阵容。 这样的片子,只需要二个字:必看。 观影的过程中,它就像一个漩涡,把人狂吸进去、筋骨不留。 让你忽略了东北语境下金燕玲的港台腔,不再追究叙事的碎片感,不再考虑角色行为动机的合理性。 但,当听到“我来例假的时候…”这句重新配音的台词的时候,所有人都会立马被打醒。 例假?月经?这个粗粝的改动嫌疑,总是带有一丝丝独特的荒诞感。

《春潮》
Spring Tide2020.5.17

01 三个女人一台戏 >>>无声自毁的我,愤怒咒骂的她 “童年时期受到父母强烈攻击的人,终其一生都将陷入沮丧和不断挣扎中。” 郭建波(郝蕾 饰)就是一位饱受原生家庭之殇的受害者。 她是一名报社记者,怀着不合时宜的新闻理想,在江河日下的纸媒里固守着职业操守。 即便昔日搭档升为了主编,傲气冷漠的她也没有一丝妥协。

她未婚生育、大龄单身,在母亲家、集体宿舍、音乐家男友之间来回迁徙。 居无定所、一事无成、吊儿郎当的形象是她给母亲的报复。

母亲纪明岚(金燕玲 饰)是一位社区干部。 集体感荣誉爆棚的她,为了给社区争成绩,带着合唱队去自己家里排练。 深入宣传第一线,她带着媒体进社区,表现社区群众和谐美满的好日子。 闺蜜自杀,她一边愤怒哀伤,一边担心这是负面新闻,有损于社区形象。

在亲情、婚姻上的受挫,她在信仰上寻找了依靠。 无论是领袖,还是菩萨,都是她倾诉的窗口。 她整天信佛吃素,本应该仁慈心肠。 对外人一派和善,对自家人却换了一张嘴脸。 看到在家吸烟的女儿,她会叱责,“有毛病”。

当看到闺蜜自杀的新闻登上报,她二话不说就质问女儿。 “这新闻是不是你爆料的?是不是你写的?”

一家人围着饭桌吃饭,本来和和气气,说翻脸就翻脸。 “你们都是白眼狼。” “我老了还要看你的脸色吗?我不欠你们姓郭的。”

面对母亲的咄咄逼人、愤怒咒骂,女儿总是一言不发、冷漠无声。 如果实在忍受不了,她就会走向厨房,打开水龙头。 让噪音淹没了咒骂,遮挡一切声响。

她内心里清楚,质问和反击只会让矛盾加剧,让母亲更加肆无忌惮地卖惨和抱怨。 她干脆把自己放在一个真空罩里,眼瞅着母亲在裂眦嚼齿。 母亲越愤怒,她越麻木、越无感。

正面不刚,暗地里互相较真。 给屋子放水、把烟蒂戳到萝卜干上,女儿的这些阴招屡试不爽。

有一次,她还特地找一个相亲对象,当着母亲的面,自我羞辱。 母亲客气地介绍,“家里就一个女儿,一个孙女,没有男人。” 她就当场给男方发短信,“男人都死亡了。” 母亲说,“男的在小孩刚出世就出车祸去世了。” 她就回复,“我也不知道孩子他爸爸是谁。” 母亲在那滔滔不绝,十分殷勤。 她就说,“你对面的两个女人只有一个乳房,你猜在谁的身上。” 这样的举动,直接把男方给吓跑了。

这种自我羞辱,不是斗气,这是一种自毁。 任何人都重视自己的形象,更何况是一个未出嫁的女人。 她让自己塑造成一个浪荡女,对自己没有任何好处。 之所以这么做,就是报复母亲多年来的咒骂。 她想让别人知道,这个家多么恶心、多么病态。

一边是无声自毁的妈妈,一边是愤怒咒骂的姥姥。 中间就是夹缝里的孙女郭婉婷。 婉婷不是女人关系缓和的助推器,而是女人战争的工具。

姥姥一直给她灌输仇母思想。 “这个世界上真的没有什么人能够相信,但是你要知道,姥姥是爱你的。” “妈妈不疼你,她曾经要杀死你。”

早熟的她,用机灵的话题来试图调节家庭的关系。 她可以没大没小地戏谑姥姥, “你总跟外人这么说你丈夫好吗?你翻脸比孙悟空还快,就你这样的人还有人喜欢你。” 但她明白,妈妈与姥姥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 每每当姥姥发火的时候,她会善意地提醒妈妈, “你该走了。你走了,她就好了。” 长此以往,孙女将是这个家庭的下一个受害者。


>>>缺席的男人 《春潮》和其他的女性电影一样,有意去营造一个男性功能缺席的失语语境。 在郭建波与纪明岚这对母女的生活里,一个过世的男人总是阴魂不散。 他就是女儿的父亲,母亲的前夫。

在母亲的口中,他是一个臭流氓。 喜欢在戏院露自己的身体,喜欢在菜市场随便摸人家女人的屁股 。 又一次,还把一个小姐带回家搞,因为钱给少了,还被人家报警强奸。

不过,在女儿的心中,爸爸是一个性格好、脾气好的人。 她总是记得,小时候去动物园看长颈鹿。 爸爸总会给她买面包、汽水,让她在动物园待一整天。

关于“父亲”这个形象的认知偏差,让这对母女变成了敌人。 母亲把因他而遭受的苦,全部反弹给了女儿。 从小到大,弱势的女儿成为了被报复的对象。 缺少亲情关怀的女儿努力保护父亲的完美形象,弥补残缺的母爱。

久而久之,她变得麻木了。 她不会大哭大叫,不会表达内心的情感。 正如同赫塔米勒说的那句话, “我几乎不哭。比起那些泪水涟涟的人,我不是更坚强,而是更软弱。他们敢于哭出来。一旦人只剩下皮和骨头,表达感情就是一种勇气。” 她会拥抱仙人掌,用刺痛和流血来感受自我的存在。


用仙人掌扎手的场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蓝白红三部曲之蓝》里朱丽叶·比诺什的表演。 她在电影里就用自己的手在石墙上滑出一道道的血痕。


>>>长达7分钟的独白 至始至终,《春潮》没有歇斯底里的爆发戏。 但是,它在克制隐忍的氛围之下,呈现出一片暗潮汹涌之势。 这段长达7分钟的对白就是一个发泄式的出口。 “你安静了,这个世界就安静了,就让我们这样安静地待一会吧。” “如果你醒来一定会骂我,用肮脏恶毒的语言来咒骂我。” “你总是说我会遭报应。哪有妈妈这样对自己女儿说的?你期待我遭到什么样的报应?贫穷孤独、孤儿寡母、疾病缠身…差不多都实现了,还有什么都说出来吧。” 这是女儿对母亲的第一次倾诉。 这是让人心疼的一次呐喊,一次积攒多年的情绪。 40年的咒骂,40年的顺从,40年的不得安宁。母亲变成了一个贬义词,变成了仇恨的代名词。

“还有我的父亲,一个死去的人都要遭受你的咒骂。 如果不幸,我更同情他。 他是你所有生活的谋杀犯,所有的错误责任你都推给他。你就那么清白无辜吗? 写检举信,去领导家告状。 每一个咒骂,我就憎恨你一次,摧毁了母亲在我心中的形象。” 从这段对白里,我们知道了母亲曾对父亲做过的事情,知道了女儿对母亲愤怒的原因。

这段7分钟的独角戏,如同海啸来临前的一次暗涌。 值得注意的是,女儿没有直接在妈妈旁边倾诉,而是对着窗外倾倒苦水。 这就给我们一个多样解读的角度。 你可以把它理解成,女儿面对母亲的一次倾诉。 你也可以理解成,这是女儿的内心戏,它是女儿在内心排演过一遍又一遍的独白,现实中根本没有发生。 就像是郝蕾对这段戏的理解。 “我觉得不能直接对着妈妈说出来。这段话有一种空间感。 这可能是郭建波日记的内容,也可能说了无数遍,如果她青春期的时候能说给妈妈听,有对话的语境,那最后郭建波可能不会一无所有。”

02 历史的幽灵 《春潮》一方面侧重在描写备受原生家庭伤害的母女关系; 另一方面,保留了现实主义的视角,串起了性侵、暴力拆迁、移民、记者困境等社会话题。

值得留心的是,除了当下的社会话题之外,它在文本深处还隐藏了一个历史的幽灵。 虽然没有明说,但是在细节之处还是有所体现的。 郭建波去拜访同学的父亲,他刚好是一位小有名气的作家。 在两人的交流之中,我们就能品味出那段动荡不安的时空里的故事。 “我想上吊,我把尼龙绳捡回来,搓成4米的绳子,藏在床板底下。” “我在工作台的铺板上找来两根铜线,插入电插座里,横下心的我用手捏住两根铜线,啪的一声,手背麻了一下根本没有被击倒,周围一片漆黑,是电闸跳了。面对死神,我还是站在原地。” 不用直白的挑明,观众就可以体会出这段故事的背景。

母亲与父亲的婚姻,母亲对父亲的检举,也是那段特定时期发生的故事。 从这个角度来看,《春潮》是在给这个原生家庭找一个原因。 这就是第五代、第六代电影里老生常谈的命题—— 特殊时代的后遗症。

03 私人化的意象梦境 《春潮》是一部充满多种意象和梦境的电影。 意象是多义的,梦境是私人化的。 导演杨荔钠在写给《春潮》的信里也提到, “你身上也有梦痕,虽然留下的不多,都是日夜缠绵的果实。现实和梦境我更喜欢在夜里遨游,梦境比现实更有穿透力,我靠梦活。有一天梦没了,我的肉身也离死亡不远了。” 在梦中,女儿发现一群穿着防疫服的医生敲开了家门。 他们寻找一番之后,在桌子底下发现了一只被捆着蹄子的黑山羊。 惨叫的叫声如同哭泣一般。

医生与她进行短暂的眼神交流之后,抱着山羊,走出家门。 此时,这只山羊瞬间变成了母亲。 母亲努力挣扎着,试图摆脱医生的控制,而她在一旁无动于衷。

在某些情境下,黑山羊可以指恶魔。 或许,在女儿心中,母亲就是一个恶魔,这刚好是母女疏离的体现。 此外,医生的形象,也与母亲昏迷住院的场景相契合。

红衣女人,这个意象出现过两次。 一次是,在公交车上,她朝着女儿招手;另一次是,在倾倒骨灰时候,她在湖里轻抚秀发。

在我的理解中,红衣女人是女儿潜意识里的另一个自己。 红色象征着生命与热情。 对于饱受原生家庭之殇的女儿,冷色调的自己没有了热情,只有与东北寒冷气候相适应的冰冷和凄清。

谈到电影里的意象,最值得一提的就是,电影诗意般的结尾。 从屋里流溢而出的水,如同被赋予了生命,其势之猛,漫向街头。 它流过了母亲的病房、缺少母亲的舞台、流向了女儿的学校…


它汇流山河,引导着女儿走向山间,在河水里嬉戏。 这春潮是子宫里的羊水,是一家三代人的牵绊。


流淌在三个女性之间的春潮,没有团圆和美好,只有切割和决裂。 似乎,原生家庭的深渊,无法找到一个出口。 它没有和解,只有沟通的不可能。 一个心怀愤怒,另一个只能无声自灭。 最终,这股超现实的春潮只是镜中月,水中花。
文/book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