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人有病,离他们远点你就能更幸福。
昨天看到一个帖子,内容是楼下的舍友没事找事,然后大吵一架。
这让我想起了初中遇见过的人。他们唯恐天下不乱。欺负同学,张扬个性。看谁不顺眼就打谁。真的是消停一天就活不下去。
到高中,班长放一条视频,我才知道,这种人是反社会型人格。
于是就有了以下内容。(以下内容全部来自百度百科)
反社会人格,也称精神病态或社会病态、悖德性人格等。患者出现本能欲望、兴趣嗜好、性情脾气等方面的异常改变,但没有智能、认识或推理能力方面的障碍,亦无妄想或幻觉。有这种障碍的个体的突出点是行为具有悖德离社会规范的倾向,且在损害社会和他人之后没有愧疚之心,不能从挫折与惩罚中吸取教训,反而变本加厉的报复社会。
反社会人格的16种人格特点:1. 相貌智力均在中等以上,给人的第一印象,常使人产生好感。
2. 不带有精神分裂症的症状,思维并不紊乱,也没有幻觉与妄想现象。
3. 不带有焦虑症与情感障碍的症状,情绪既少焦虑,也少激动。
4. 对人对事既无责任心,亦无义务感;因此,在言行上无法取信于人
5. 缺乏坦诚气概,予人以虚伪印象。
6. .知过而不思悔改,且无羞耻之心。
7. .所表现之侵犯别人的行为,事先并无明确动机或计划,多系起于隐蔽性的冲动。
8. 缺乏是非善恶判断能力,不能从失败经验中获取教训。
9. 极端自我中心;在损害别人利益以满足起私欲之后,不肯对人回报,甚至不愿付出应用的亲情与爱意。
10. 情感冷漠而缺少变化,不似常人般受外因感动而有喜怒哀乐的表情。
11. 缺乏领悟能力,不能见贤思齐,不能从别人的榜样行为中学习改变自己。
12. 虽不关心别人,却强烈需要别人的关注与信赖。
13. 常在幻想状态下对人表现恶作剧行为;以粗鄙丑陋的言行惹人厌恶。尤以酒后为然。
14. 不显示有自杀倾向。
15. 在两性关系上,纯以自我满足为出发点,与异性交往从不认真,从不向对方付出真心与爱情。
16. 生活无目标,无计划,也无方向;在生活中的一切活动,对其自身幸福而言,都是一些自毁行为。
治疗:
由于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病因相当复杂、目前对此症的治疗尚缺乏十分有效的方法。如使用镇静剂和抗精神类药物治疗,只能治标不治本,且疗效不显著;而心理治疗对那些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而成为反社会型人格的患者又毫无作用。但在实践中发现,对那些由于环境影响形成的、程度较轻的患者,实施认知领悟疗法有一定疗效。施治者可帮助患者提高认识,了解自己的行为对社会的危害,培养患者的责任感,使他们担负起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提高患者的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使他们明白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能做,努力 增强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这些措施对减少患者的反社会行为不失为有效的方法。
少数家庭关系极为恶劣而与社会相处尚可的患者,可以在学校或机关住集体宿舍或到亲友家寄养,以减少家庭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时培养其独立生活的能力。个别威胁家庭与社会安全的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可送人少年工读学校或成人劳动教养机构,参加劳动并限制其自由。对情节特别恶劣、屡教不改的患者,如上述病例中的李某,可采用行为治疗中的厌恶疗法。当患者出现反社会行为时,给予强制性的惩罚(如电击、禁闭等),使其产生痛苦的体验,实施多次以后,患者一产生反社会行为的冲动,就感到厌恶,全身不舒服,通过这样减少其反社会的行为。然后根据其行为矫正的实际表现,放宽限制,逐步恢复其正常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