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已至此,唯有好好学习。
当代人的社交恐惧,渴望被理解,渴望表达,又害怕被误解——这种矛盾的情绪时时在我身上上演。
本不擅长交际,总也学不会我妈期待的开朗模样,只会操纵文字、表情包来讲难以说出口的话变成二进制顺着电磁波传送到那个终端。
朋友圈不敢发,因为加了太多老师、不同阶段的同学、长辈……他们每个人期望的我的样子,都不是我真实想表现的样子。
微博不想发,因为公众平台,总害怕被窥屏,也因为上面喷子太多。
知乎上的我扮演着一个抖机灵的角色,不适合我放飞自我。
最后只剩下qq空间和豆瓣了。
豆瓣最合适,认识的人最少,可以在这里尽情放飞自我。把这里当成各种碎片的收藏夹,把情绪妥帖安放。可惜,这里像是一片黑洞,丢任何石子下去都不能看到丝毫涟漪。
一点点的虚荣心,和被理解的古怪渴望支配我在qq空间也放飞自我。因为qq空间都是古早的同学和老师们,我们彼此不见面多年,彼此之间没有任何期待,因此不会失望,是更纯粹的关系。
话虽如此,还是感觉浪费在社交app上的时间太多了。
大学学法诚然不是我的“内心真意”的外在表达,只是尴尬的高考分数、尴尬的选科组合、狭窄的留沪选择和家长的强烈要求的产物罢了。
但是学了两年,也渐渐找到了自己的兴趣。(虽然兴趣都集中在不那么能变现的方向上…比如:法理学、法史…)
刑法虽然复杂繁琐,但是在读罗翔老师的文字时,在听马寅翔老师讲废除死刑之思时,在看到那个接近退休的刑诉老师在提及冤假错案仍眼眶含泪的时候,那些复杂的构成要件,都像在内心投下了石子,激起了法律人的责任感的涟漪。
民法则散发着人文关怀的气息——意思自治原则、诚实信用原则;民法也有逻辑严密的魅力——德民对于物权请求严丝合缝的逻辑推理,让人着迷。
十岁那年的夏天,我觉得自己将来会成为一流的作家和考古学家。十五岁那年的夏天,我笃信自己会考上中科大生命科学专业,最后成为生物学家,在中科院工作。
现在是二十岁的夏天,虽然既没有写出过一针见血的文字,也考不上中科大,但是仍然相信自己能成为想成为的人——只要现在开始改变。
想读很多的书,想去跑马拉松,用脚丈量世界,想登山,想看海,想成为郭建梅律师那样为弱势群体发声的律师。
更重要的是想成为一个宽阔善良且真诚的人。
虽然现在的自己距离这个目标还很远,但是现在开始努力改变,总会接近这个目标吧?
頑張りま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