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迪士尼
上周六(16日)去了迪士尼。“小二郎”毛豆过了史上最漫长的寒假,终于要“背着书包上学堂”了(女婿留在家里开家长会);放出“每月一游”豪言的外公外婆也在家憋了四五个月了,女儿说,趁着这会儿控制人流的空挡,去一次迪士尼吧。
我们买的是半日票,下午两点钟入场,先在迪士尼小镇吃了中饭再入园。老天很够味,上午天色发暗,让人提心吊胆;中午大雨,雨鞭把路上的游客全都赶进了店堂,待我们入园却雨过天晴了。
就像上海人很少去东方明珠一样,迪士尼乐园一直没有进过我的“法眼”。票价和拥挤望而生畏,尤其是后者,据说一个项目便要排几小时的队,一天也玩不了几个点。况且迪士尼是孩子们的乐园,是他们的童话城堡,而这些已经离开我们老人很远很远、很久很久了。
游人真的不多,最刺激的极速光轮甚至用不着等候,只要你的心血器官能胜任,尽可以一遍连着一遍玩到天昏地黑。上次女儿女婿带毛豆来,专门预定了“黄牛”当向导,他们的“统筹”可以让游客花最少的时间玩最多的项目。根据游人的多少和我们的体力,这次选的第一个项目是“翱翔-飞跃地平线”。游客坐着“长臂椅”升至天空,不知是地球在脚下旋转还是我们在天空里飞翔,全球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标一一掠过,从海洋到草原到沙漠到平原,长城、金字塔、天鹅城堡、泰姬陵……最后是我们美丽的上海。海涛在耳畔喧嚣,云彩擦过肩膀,甚至有飞翔的雄鹰触手可及。观赏的效果跟科技馆里观看球幕电影相似,但那种身临其境的惊心动魄却是后者无法比拟的。唯一遗憾的是“去”的地方实在太少了,但是一定会激发毛豆们的愿望——“世界真奇妙,我想去看看”。迪士尼给小毛孩的梦想插上了彩色的翅膀,这是他们理想开始的地方。
还去了“明日世界”里的“巴斯光年星际营救”、“探险岛”里追寻“加勒比海盗”的踪影,还有毛豆最喜欢的“七个小矮人矿工车”,他想再玩一次却来不及了。这些项目都是把高科技和耳熟能详的童话传说揉合在一起,让孩子们扮演一个角色,再配以感官的刺激,满足了他们身体和情感的需要。其实,我更喜欢的是迪士尼乐园营造的总体的童话氛围。每一个园区、每一栋建筑、每一个塑像都弥漫着幻想的气息。当你涉足在内流连忘返的时候,会觉得自己灵魂的提升,那些俗事、烦心事全消失了,除了童心、还是童心……
全世界有六个迪士尼主题公园,在疫情期间都关门了;听说上海这一个是最早恢复营业的。游客严格限量,我们玩的那些设置都只坐了30%的人,可想有多么“舒服”。虽然少了游行、演剧等活动,但玩项目可轻松多了。地上有标示“社交距离”的图案;随处有工作人员举着牌子提醒戴口罩和保持距离,一切都井井有条。如果想去,那么现在可能是最佳时机了。
其实对老人来说,“怎样去”比“去哪里”更加重要。跟孩子同游是最最开心的事情。那天排队的时候,老伴和女儿聊了很久,这是平时不大有的机会,听她俩聊得那么琐碎,家长里短,我就找回了女儿没有出嫁时的感觉——“一家”变成了“两家”,“两家”又回到了“一家”。毛豆更是一直黏着我,寸步不离。虽然每天视频,都是插科打诨,可是这天他问起了我以前当教师的感觉,说到了一些“做人的道理”。突然觉得我的小外孙懂事了,祖孙可以平等地交流了,一直等待着这一天,虽然不无惆怅。
熟悉的童话城堡,焰火停放了,灯光秀依旧,奇幻缤纷的色彩不断变化,美不胜收。一走一回头,且行且珍惜。记起了8年前在香港迪士尼,那时候毛豆3岁,那时候不少惊险的项目还敢于去“疯一把”。现在毛豆快进中学了,那些项目别说去“疯”,连看一眼似乎都有点眩晕了。这就是时间的威力,这就是生命的无奈。想到这里就把毛豆搂得更紧了:他将来一定会想到那个最爱他的外公……
回程的11号地铁,一节车厢里空得只有我们一家人,绝大部分游客都是自驾游过来的。坐的是色彩鲜艳的迪士尼专列,童话在延续,可是终究回到了人间。不知道还会不会来这里,还有一大半没有玩到呢。谁说迪士尼是专属孩子们的呢?老人心里也有一座“迪士尼”,老人也需要或许更需要一个童话来滋润自己日渐干涸的心田。这里没有王子和公主、没有花园和宫殿,可是这里却有孩子、有亲人,还有天堂里的长者,那种温馨、那种甜蜜,不比任何的童话更加令我向往吗?
生命不歇,童话不止。
永远的迪士尼。
shouzhong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一日三“惊” (1人喜欢)
- 银发经济“银”几许
- 不做“多情人” (7人喜欢)
- 在“通”与“痛”之间 (7人喜欢)
- 不敢“任性”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