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元升值带来了什么?

随着最近两年人民币的不断升值,人们开始关心其升值所带来的种种影响。那么人民币升值究竟会给中国社会和经济带来何种影响?我想这还需要观察和分析。但我们通过观察当年日元升值给日本所带来的影响,或许能够从一个侧面了解升值所给与一个国家社会、经济所带来的影响。亦有助于中国采取一系列防御措施,减少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不利因素。这样既实现人民币的稳定升值,又不致使经济出现大的波动,实现经济的良性发展。
日元升值实在是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发生的。最初,战后日本在美国政府的支持下,一直实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固定汇率制,但随着美国经济的变化和欧洲发达国家对日本的持续施压,布雷顿森林体系最终于1971年崩溃,国际社会开始普遍实行浮动汇率制。日本也只好放弃坚持了二十几年的固定汇率制,先后经历了四次日元对美元汇率的升值,给日本经济带来了深刻影响,具体表现如下。

一、日元升值对进出口的影响
据有关专家的测算,日元升值10%,会使出口价格降低5.2%,进口价格降低8.2%,从而使制造业出口收益减少20109亿日元,进口费用减少16984亿日元,综合效应是使企业受益减少3125亿日元(降低1.1%)。日元升值的直接后果是导致日元的购买力增强,这刺激了日本的进口。但根据日本学者的研究,总体来看,日元升值的直接后果便是导致日本出口产品的成本上升。如此,日本企业如果不能够设法降低出口产业的成本,势必影响到日本的出口。由于进口受制于出口,在出口保持持续增长的前提下,进口也会随之增长,一旦进口受到影响,则反过来便会影响到日本的国内需求,进而又会影响到日本的进口。在1994~1995年期间的日元升值当中就曾出现过进出口双下降的现象。
20世纪90年代以后日元对美元汇率的大幅度上升更是对日本进出口产生了很大影响。1995年4月达到1美元兑80日元,1999年末达到1美元兑100日元。两次日元的大幅度升值使日本进口数量明显增加,但出口数量却并没有明显下降。分析其原因可知,其进口数量缓慢增加是由于第一次至第三次日元对美元汇率升值引起了激烈的国际性价格竞争。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经济出现了严重的生产过剩状况,并引起日元对美元进一步升值。经过几次日元升值,日本的经济策略从原来以产业合理化和开发技术来增强国际竞争力,转变为向国外输出过剩资本和放松管制来促进国内企业竞争,进而实现其扩大内需的目的。

二、日元升值对日本对外投资的影响
日元升值会加速日本国内生产向海外的转移。当日元升值被企业判定为非临时性或持久性的趋势时,日本国内企业则纷纷将生产基地从国内向国外转移,以应对日元升值引起的出口利润下降。同时,日本国内企业生产基地向国外转移又引发了其国内产业的“空洞化”,导致日本国内的设备投资不振。截至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为止,日本向亚洲各国和地区的对外投资一直增加。1995年日元对美元升值达到顶峰后加快了日本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步伐,尤其是1996~1997年期间大批日本企业生产基地向亚洲各国转移。例如,日本对东南亚联盟各国投资额1980~1984年为10.91亿美元,1985~1989年期间为13.66亿美元,1990~1991年期间则达到31.38亿美元。另一方面,日本企业为应对日元升值,还积极开发具有竞争力和技术优势的新产品。这在一定程度了减少了对外投资给国内投资所造成的消极影响。而且,日本的对外投资具有明显的带动设备出口的意图和效果,因此它的消极影响在初期表现得并不十分明显。

三、日元升值对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由于日本在外汇市场上是以经常项目账户顺差和资本收支逆差来平衡收支的。如果贸易收支和经济收支持续顺差,长期资本收支的逆差没有变化则日元对美元将迅速升值。一旦日元升值,一方面,会使其产品出口量减少而进口量增加。另一方面,由于直接资本投资的迅速增加,不仅引起日本产业结构变化和企业重组,而且也必然带动日本经济体制的改革。
首先,它使产业结构中的制造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即服务业的比重上升。根据日本内阁府《国民经济计算》的数据,其各产业所占名义GDP比例中,20世纪70年代制造业占30%左右,而90年代以后已经低于30%,2000年已经下降20%左右。而非制造业的占有比率却不断增加,其中服务业从70年代的15%增到2000年的28%。出现制造业所占比例减少,服务业比例增大之势。
其次,在制造业内部,出现一般加工制造业向高科技、高附加值部门的转移。1986年至1988年的第三次日元升值期间,由于企业在前两次日元升值中其产品利润已经大幅度降低,很难再通过扩大生产来应对大幅度上升的成本。为此,企业便开始将重点放在提高产品的技术水平、质量、功能、外形等手段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逐步实现从价格竞争向非价格竞争转变。

四、日元升值对其就业和个人收入的影响。
日元升值使失业率迅速上升,并可能危及到日本的终身雇佣制度。在日本经济处于快速增长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其就业率非常高,甚至曾经出现过“完全就业”现象。然而,随着70年代以后日元的不断升值,其就业状况开始出现微妙变化,其就业率持续下降。甚至90年代的日元升值中日本的隐性失业已超过就业总人数的6%,接近于美国的7%,而此前日本社会的失业率仅为2.5%。1996~1999年期间和2001年、2002年期间日本的制造业还进行了大幅度调整,使就业人数进一步减少,三洋电器公司使其管辖的一家生产磁带和唱片机的工厂解雇168名工人。尽管以后生产状况好转,但其就业形势并没有出现根本改观。
此外,日本国内企业为提高经济效率,减少了正式职工的人数,开始雇佣大量临时工和钟点工来从事生产。1997年日本一般劳动者就业率达到顶峰后开始下降,临时工和钟点工的人数开始呈明显上升趋势。如此导致日本企业职工平均工资收入大幅度下降。尽管2002年后日本失业率随着就业调整上升幅度有所下降,但失业率的80%仍为结构性失业率。

五、日元升值对主要物价指数的影响。
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日元升值,其各主要物价指数也开始呈下降趋势,其中对进口物价指数的影响最大。除去1992~1999年期间日本提高消费税的影响,日本各主要物价指数基本上处于下降趋势。而从日本居民消费物价指数增长率来看,1995年以后居民消费物价指数出现一时性下跌状况,1999年下半年后继续下跌。即便是在2000年日本国内批发物价指数上升时居民消费物价指数仍然下跌0.4%,2001年下跌0.8%,此后仍在下跌。
日本国内批发物价指数则与居民消费物价指数的变化相反,并且日本国内批发物价对进口物价指数和总供求的变化反应敏感。2001年,日本国内批发物价指数比上年度有较大幅度的下落,这主要是因为供求缓和进口物价下跌所引起的。而2002年后国内批发物价的下落幅度减小,则是因进口物价的上升和供求好转所引起的。
总之,日元升值是通过多种渠道影响日本经济的,效果也比较复杂。综合以上分析,日元升值最初是以日本经济快速增长为条件,以美国压力为动因的一项长期性货币政策的实施过程。虽然日元升值对日本经济的影响比较复杂,但从日本经济仍然处于经济萧条和通货紧缩的局面来看,可以视为是弊大于利,失多余得。不过从日本经济的长期发展来看,它也有利于日本朝着技术立国、金融立国、经济国际化等新的目标推进。目前拉动日本国内需求成为解决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但过度地使日元升值或贬值都会给日本经济带来负面影响。这也说明发展一国经济不仅要保持本币价值稳定,同时也要保持其对外汇率稳定,否则将会影响其经济发展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