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西岸文化艺术季两日艺术之旅及对艺术浅见
背景
二月底三月初时,当时在准备巴黎的攻略(那会儿国内疫情严重、国外疫情还OK,巴黎五一来回的机票4K+),查到有那么一个蓬皮杜的艺术中心,还蛮好玩的,不是指艺术品,而是指他宣传的方式,大家可以看一下他们这个介绍,https://www.centrepompidou.fr/fr/infos/zho/CENTRE-POMPIDOU (宣传品是中文、设计了自己的雕像让小贩去卖等)就觉得,嗯,挺有意思。
当然,后来巴黎机票肯定也是没买。
意外情况下,在iMuseum 上看到了西岸美术馆 x 蓬皮杜的展 —— 时间的形态,也有毕加索,就觉得,哇哦,不错呀,可以去。之后,又发现有西岸文化艺术季的联票。就入手了。
从买票到这两天看展,其实也陆陆续续有三个月了,总算昨天上午,想想,走吧,再不走,票都要过期了。
然后就有了2小时开到上海(不得不再吹一波特斯拉,辅助驾驶真是节省了我太多的精力 —— 嗯,后面还会补充特斯拉的第二篇文章,再挖一个坑)。
大纲
这篇文呢,会先从西岸文化艺术季开始,再谈谈艺术在于我这样的小白这里,是怎样的。包括也会谈谈传统美学作品、现当代艺术(以前最忍不住吐槽的东西),这些个人层面粗鄙的认识。
- 西岸文化艺术季 —— 西岸美术馆
- 西岸文化艺术季 —— 龙美术馆(西岸馆)
- 西岸文化艺术季 —— 余德耀美术馆
- 西岸文化艺术季 —— 上海摄影艺术中心
- 绘画类艺术品的浅见与推荐
- 现代艺术、当代艺术浅见
- 矛盾的我或我们
- 两件有趣的作品与艺术品定价
- 博物馆、美术馆、艺术中心
- 为什么要看展?
- 结语
西岸文化艺术季 —— 西岸美术馆
就是和蓬皮杜的合作展,分为《时间的形态一》、《时间的形态二》、《观察》三个展。
其中《时间的形态一》名作较多,需要排队进场。里面有两幅毕加索的画,《吉他手》、《侧卧的裸女》,还有一些特别抽象的(就是完全看不懂画的什么的)名家名画,例如康定斯基(抽象艺术)《红黄蓝》、Fernand Leger(立体主义) 《拖船甲板》、蒙德里安《红蓝白的构图II》。也有 马塞尔·杜尚 的《自行车轮》。
对于懂艺术的人来说,相信是一场艺术盛宴,但是对于俺这种村里娃来说,讲真,啥也看不懂。
《观察》的话,就更多属于当代艺术范畴了。也只是更云里雾里。
感触最深的,其实倒不是这些名作原作艺术品,反倒是,在这里,看到了几个月前在箱根雕刻之森美术馆看到过的,那个飘着的东西,就是那会儿我问工作人员是复制品吗?工作人员回复说,original。 —— 应该是他的了 Alexander Calder
以及那个长长的雕塑,印象中也在雕刻之森看到过。
这在我看来,反倒是一种很神奇的体会。就像是看书的时候,那种袭来的似曾相识的感觉。
西岸文化艺术季 —— 龙美术馆(西岸馆)
这个场馆,内容很多。分别是:
- 1楼的《庞茂琨:副本2020》 —— 这个系列的作品其实很多,但是大体上讲的是同一个事,有点像是在古典的画作上进行再创作,结合现如今的机器人,立意是在于想要探讨人、机器的关系这类的东西。
- 2楼的《祥云》 —— 简单纯粹的,大多像是印象派的画作,有一种朦胧的美。无奈的是,俺没文化,看不懂人家的色彩运用、执笔情况等等专业性的东西。感触深的是,也大多是几十年前的作品,保存仍然良好 —— 说明,我们在这方面其实还是重视的
- B1的《不期而遇》—— 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台自己自动弹奏着琴键的钢琴,弹的是德彪西的《月光》。难怪刚进场馆的时候,怎么放德彪西的,这么有文化内涵,哈哈。
- B1的《风清骨峻——松竹梅庚子迎新特展》 —— 没咋看,兴趣不大,大多是古代山水竹子等,同样也是看不懂。印象深的一个作品是,作者叠了七八面透视镜,每面透视镜都有一个山水画的部分,然后将其间隔一定距离摆放,从正面看过去,这山这水这人这花这树,都活了似的
- B1的《献给孩子们》 —— 这个是今天刚出的展,贴合马上到来的六一儿童节。讲实话,这个我反倒觉得是最好看的,居然在这里看到了小学课本里《铁杵磨成针》的原版插画,我真是惊呆了。还有《愚公移山》的插画,还有一些绘本的插画。还有,村上隆、奈良美智,挺有趣的。
- B1的各种玉石啦青花瓷啦清代碗之类 —— 感觉这应该放到博物馆里去,而不是放在美术馆里。可能跟商业化卖碗卖纪念品有关吧。
西岸文化艺术季 —— 余德耀美术馆
只有一个展,《制作中:艺术与电影的工作场》。虽然也是和洛杉矶郡艺术博物馆的合作,但是感觉这些作品属于在电影道具、电影内容上的再创作,更多属于博物馆的范畴,而不是在艺术品的行列。所以还是比较索然。
西岸文化艺术季 —— 上海摄影艺术中心
是一个摄影作品展览(目测),大体上的作品,看介绍来源于《服饰与美容》的各国版本的杂志,是真好看 + 时尚。
------ 我是分割线 ------
西岸文化艺术季扯完了,扯扯我这个小白对于艺术这个高深的东西一点理解。
绘画类艺术品的浅见与推荐
之前听过名字的有,莫奈、梵高印象派啦,浮世绘北斋富岳三十六景神奈川冲浪里啦,哦,还有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好像其他还真全不知道。
然后看了这本知乎小册子 —— 《解码西方名画》,终于是有了一点点基本认知。这本小册子,感觉还是挺不错的,至少说,可以稍微理解为什么这些大师的艺术品这么贵。
现代艺术、当代艺术浅见
查了下,果然,就是前面的 《自行车轮》(一方面是大师,另一方面看到了和展厅里所有的作品不一样的点在于 —— 看到了批判)的作者,马塞尔·杜尚,开启了这(两)个时代。在他之前,展厅里的艺术只是绘画和雕塑,在他之后,就各种千奇百怪、自由的表达了。
谈谈我对这个现当代艺术理解。
我在这两天之前,去美术馆,看到这些完全看不懂的作品,好看的,嗯,还行;不好看的,还有那种贴两块玻璃再取个名字,谁都能干的,就觉得,这是个啥玩意儿啊,这也配称为艺术?
到今天上午,看了《庞茂琨:副本2020》 之后,当然,这个系列作品一半还是绘画的形式。但是,看到的,还是批判的观点。
所以,这一个上午,渐渐的,好像发现了现当代艺术的特点 —— 更多是批判、否定、表达、迷幻、迷茫、寻找真我、自由。
他其实缺乏一种纯粹的美,传统意义上的美(例如像上面说的,蒙娜丽莎的微笑、梵高星空 等等),而多了一种精神层面的“美”的表达。此外,传统意义上的美其实存在不小的门槛,在艺术和普罗大众之间,挖了一条鸿沟。至少我是完全看不懂,只会说,卧槽,大师,好看,牛逼。
而至于现当代艺术,他其实打破了这样一道艺术壁垒,突破了绘画和雕塑这两大原来唯二的艺术形式,基本上可以说,完全focus 在了当下的情绪体悟与表达。谁都能去做艺术品,谁也都能成为艺术品。
至于这件艺术品的好坏,普罗大众就不需要关心线条啦、色彩啦这类特别专业性的东西。而只要去看这件作品的名称是什么、想要表达什么、是通过什么材料完成的(好比之前有看到作品是母亲留下的衣物),他的形式是什么,我们原来以为他要表达什么,他表达得深邃吗?能有所触动吗?能有所共鸣吗?
所以,今天,就这么突然发现,看当代艺术作品,不能拿他当以前的那些个大师画笔勾勒出的、雕刻的艺术品去看,而是单纯地去发现内里的情绪。
突然间,这样的现当代艺术形式,直接把原来的对于线条、色彩的执着的高高的门槛,一把拉低到了初中生也能做的语文阅读理解了。
而像那些写着这部作品表达了什么的啰里八嗦的文字、千篇一律的导览,其实我认为,真的应该简化再简化 —— 创作背景、材料、耗时,等等,能反衬作品的要素,即可。真没必要说,这个作品表达了什么。这就好比,鲁迅写了一篇文章,然后在文章最后,写了一句,这篇文章表达的是对穷苦劳动人民的无奈,对资本家的批判。这就过头、画蛇添足了。
矛盾的我或我们
但这也造就了矛盾的我或我们 —— 传统美学艺术,我们看不懂、欣赏不来;现当代艺术,重在情绪表达,却对这类的作品能称之为艺术表示不屑(大家都在表示卧槽这什么啊的现当代艺术品,反倒是大家都能看懂一些的)。
现如今,总算可以说,嗯,是艺术。
两件有趣的作品与艺术品定价
《艺术家的屎》 —— 嗯,现当代艺术作品,看年份,以及其背景是想要批判 —— “我是艺术家(大企业),我做了个精美的包装,但我和他们不同的是我诚实,我卖的就是屎,而知道你们一定会买账” —— 真的是卖了一百万一罐
《红》 —— 找不到画作图片了,就是整幅画,只有红色。其实,真要分,也得看具体艺术家是哪个类别的。他有可能是现当代艺术是用来批判的;也可能是抽象派画家,去表达内心世界的。
至于艺术品定价,这无关乎艺术品是怎么样,是不是谁都能画、谁都能做。
- 把屎拉在罐头里谁不会?
- 一张纸涂满红色谁不会?
而在于创造这个“作品”的是谁,以及有没有愿意买单的金主 / 买主 —— 这个人,可能纯粹也就是钱多,把玩的兴致。 —— 好比前段时间出来的,84万摘一根墙上胶带贴着的香蕉吃掉的故事
好比,我拔下一根头发,说这根头发价值100W,基本上不会有人去买;但是,如果这根头发是伊丽莎白女王的,然后她拿着这根白头发去做慈善,那兴致就不一样了。
其实从上面推荐的知乎小册子 —— 《解码西方名画》里,其实也可以看出,艺术品定价大概只有 1%的维度在艺术品本身,99% 的维度在艺术家和买家。
博物馆、美术馆、艺术中心
至于说那些个玉石啦、青花瓷啦,这些感觉真的是属于古董的行列,应该放到博物馆里展出,而不是放在美术馆、艺术中心里面。
甚至说,当代艺术作品,也不应该放在美术馆里面。
美术馆还是应该有美术馆该有的样子,更多是专业受众,立意在传统美学
拿小霸王举个例子:
- 50年后,一台全新的小霸王,会出现在 —— 博物馆
- 有人把小霸王画在了画上、运用了各种手法;有人把小霸王通过大理石雕刻了出来 —— 美术馆
- 一台破解的小霸王插着一个卡带,插着一个电视机,电视机停留在热血足球的画面,不断闪屏。作品的名称叫《那个夏日不能再玩热血足球》,描述写的是,2003年,12岁的小王同学在家硬肝一天热血足球还是没打过小鱼队,一气之下敲了下键盘,卡带坏了。(对对对,这东西就变成当代艺术了) —— 艺术中心
但是这样严格划分的话,各个馆,参观的人应该都少了,人流量少了,生意没了(除非是非盈利性质的 —— PS中的PS:感觉也禁不起折腾)。所以才要有“跨界”吧。
为什么要看展?
- 好一段艺术之旅
- 看能不能发现点有趣的东西
- 看美女
- 陶冶下艺术情操
- 寻找自我
结语
其实会发现,陶冶艺术情操这个东西,大部分还是传统美学的范畴,对于咱们这些非该专业的农村娃,太难。至于寻找自我,现当代艺术作品还是可以提供一些创意、灵感、困惑、思考。
但是,在另一方面,这类现当代作品情绪太多,反而会成为绊脚石让人无法前进,想的东西越多越觉得活着没有意义(在集体的广义的角度去看,个体死活确实意义不大;真实意义在自我层面。哈哈哈,哎哟喂,文绉绉的)。或者说,这类的事情,不是咱们这些普通人应该太过去考虑的事情。
咱们更要做的,就是偶尔停歇,整装、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