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限制性信念,日常觉察小记(知识/体验)
这几天想起一个场景。
18年在广州帽峰山带一个为期三天的辟谷营,承办方负责人也希望他们的人一起来参加,并表示自己事情多,可能不能全程跟下来,以及,他是有辟谷基础的。
我欣然应允。那是第一次正经用全然参与的方式带大家一起辟谷,体验为主。我没有预设什么必须的环节,是随缘互动的心态。
第一天上午讲了一下辟谷原理,如何按照身体的指示重新使用它,带大家一起练习了一下呼吸。然后我就困了。而且观察起来大家的深层次的疲乏感都有被唤醒,我提议接下来就休息,睡醒以后再回来,按状态决定继续怎么玩。
晚上,回来的人并不多,这位负责人也在。简单分享体会后,他问我,接下来两天都还有什么内容呢?我心想,嗯?内容?辟谷呀。嘴上依旧说,按大家的进度来。他后来又不死心地追问了我几次,我只好一副听不懂你在说什么的样子。
然后他可能是觉得,嗯这个老师不行,甚至在大家向我提出疑惑的时候站出来解说:辟谷是要服气的,否则会怎样怎样,服气要如何如何做,这样的辟谷是不行的等等。我没有阻止他,也没人搭理他。
接下来的一天半他没有再来。
全部结束之后,收到一些认真的反馈,无论体证深浅,都很为之高兴。但在我的感受中,我并没能带给他什么。也十分正常,随缘互动嘛。何况我也确实没准备什么“内容”,满足不了他的“需求”。能量只是到这儿。
那,为什么提这件事呢?
这段时间,看到的很多个场景,都让我觉得氛围很熟悉。比如拿同一件事问很多人,反复地收集,“你是怎么看的?”比如面对问题时,向交流对象拋,“那我应该怎么办呢?”比如用自己听说过的道理回答自己听说过的事。比如参加了很有“内容”的课程却表示没什么收获。等等等等。
它们的共性在于: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说出去的道理,因体验不足而不能动人。听进来的办法,因实践不够而无法领会。
头脑中好像做了什么、好像获得了什么的假装的安全感,永远没办法粉饰填补内在更深刻的需求。而如果我们不认真踏入自己的生活,又从哪里逃离它、改善它。
认真踏入,安住当下,就会看到,哦这就是我的生活,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不再迫切想要改变什么,而从容接受一切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