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5条建议,女生三十五岁前至少要读一次

从五一开始,前浪后浪之争就一直在刷屏了。
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波拥有后浪范儿的前浪们,她们是特别有力量、有才华、有思想、不妥协、不慌张的民国女子们。
《余生不将就》这本书是一本女性修心启示录,道尽了民国18位奇女子的百年人生智慧和活法,作者就是朵娘我啦。
那么今天,我就从书中挑选并总结出5位前浪们的人生智慧分享给大家:
1
真正的自由,源于内心独立
关于自由,张爱玲的母亲黄逸梵最有发言权。
嫁给李鸿章外孙的她,因为受不了丈夫守旧、抽大烟、捧戏子、找姨太……的暮气生活,而决定改变。
最初,她想改变他,想要他陪她一起去看世界——她正年轻,她对人生有很多想法,她想去很多地方,想看很多风景,想爱很多人,想去撞见人生更多的可能性。
然而,她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并不能消除掉他身上那天然的暮气和陋习。
她用力推他,他却给她一个反作用力,一个向前,一个向后。于是,两人开始没完没了的吵架,一个想要逃离,另一个受困,永远受困。
最终,她决定改变自己,创造出走的“东风”。
她内心足够独立,借着陪小姑子张茂渊出国留学的名义,去国外了,开启了她“一双三寸金莲横跨万水千山”的个人时代。
山也迢迢,水也迢迢,万水千山奔赴,只为自由的新生。
她去一个又一个不同的地方,结识一个又一个有意思的人,体验一段又一段不同的生活,人生好不惬意。
当主妇们在相夫教子时,黄逸梵在欧洲的美术学校学画;
当女人们在为丈夫争风吃醋时,黄逸梵在英国穿着洋装参加Party;
当女人们在一地鸡毛的家务里叹息时,黄逸梵在瑞士阿尔卑斯山滑雪。
从法国到埃及,从新加坡到马来西亚,她用这双小脚,走遍了千山万水。
她崇尚新式文化,热烈地追求着开放自由,奋不顾身扎进新时代的潮流中。
也有经济困难的时候,但内心足够独立的她并不害怕。她努力谋生,尝试做过许多养活自己的生计,比如她学习裁制皮革,做手袋销售,做皮件生意,做秘书工作,甚至在马来西亚侨校教过半年书。
生活艰辛,她没有喊苦,而是直呼“过瘾”。
她敢于挑战、接受缺憾、拥抱生活,她不拧巴,不纠缠,洒脱清醒却又争分夺秒,她认识朋友,去远方,去恋爱,去尝试不同的工作,去寻找自己真正热爱的事业,也活出了那个时代的女人从未有过的高度。
内心足够独立的女人,不会让自己在枯萎的婚姻中老去,她们敢于挣脱,敢于舍弃,懂得如何安放自己的灵魂并将生活过成诗。
2
可以又跩又任性,但需有实力
年轻女性可选择的路多,受到的诱惑也非常多,但无论如何,记得选择你能承受的那条路。
只要自己能承受,他人眼中的砒霜,于己也可能是蜜糖。
比如丁玲,有人说她的一生是自讨苦吃,认为她若是能在感情上自律些,也不会弄得一生坎坷。
纵观她的一生,无论是在浓郁的市井生活里,还是在辽阔的革命江湖里,她数次将自己放入“火”中,感情纠纷、被捕、软禁、流放北大荒、再次进监狱……
然而,尽管她的一生被沈从文说成“乱得很”,她自己却无怨无悔,论际遇,够她自杀N回了,可她却一股脑活到了八十二岁。
复出的耄耋老人仍坚持写作,生活里的风雨雷电也没能劈掉她写作的热情和对人生的热忱。
她的状态始终很饱满,七年,她出版了八本书。
面对她的这种精神状态,美国诗人安格尔说:“我真不懂,受了罪,挨了打,坐了牢,没有半点怨,还笑得这样开心,好像谈的是别人的事。”
说到底,人生是由自己的一连串选择决定的,选择自己可承受的那条路,那才挡得住流言,经得起诋毁,受得起苦难。
就如丁玲所认为的那样,人们说他的,她活她的:“随他们说去,让他们说上几年,还能说几十年?”。
3
遇事不怕事,铁树也能开花
人这一生,总会遇到大大小小各种困境。
在民国女子何香凝看来,世间那些纷纷扰扰的难题,不过都是长长的、臭臭的裹脚布,剪烂它,撕碎它,扔了它,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自小就反叛裹脚的何香凝,人称“大脚仙”,她爱读书,心性野,胆儿大,遇事也足够冷静,当她的丈夫被扣押囚禁,她演绎了单枪匹马救夫君的故事,人称泼辣“母老虎”。
当下的我们,生之踉跄,爱之彷徨,生而为人,谁还不遇到点坑坑洼洼。
然而,女性偏感性,遇事容易陷在情绪困境里。
但何香凝不会,她会提醒自己切换到解决问题的心智模式,聚焦问题本身,想办法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因而在处理各问题的现场,底气特别足,作派强势,说话铿锵有力,足以震慑住对手。
何香凝的人生故事让我们相信,控制情绪,方能遇事不怕事,不怕,就已经成功解决了问题的50%。
4
余生不将就,懂得成全自己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龙虾效应”,渔民捕龙虾时,不给箩筐盖盖子,他们一点也不担心龙虾会自己爬出来逃走。因为,每当一只龙虾努力往上爬的时候,总会被下面的龙虾给死命地拽回去。
有时候,因为际遇,人也会遇到此类困境,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时刻保持清醒,不将就过活,尝试不断爬出“箩筐”,成全自己,走向新生。
比如,20年过去了,民国女子董竹君仍受到女人们的追崇,无论是文艺女性、创业女性,还是家庭主妇,大家都喜欢拿她做榜样。
究其根本原因,是她懂得自己成全自己——从一个被卖入青楼的卖唱女到日本留学生,从一个革命军阀太太蜕变为主动提出离婚的惊世妇女,从一个单身母亲白手起家成长为上海滩著名企业家,每一次身份标签的更迭,都是因为她对自己的成全。
在一波又一波的风雨里,董竹君翻过了黑暗的山丘,完成了自己的角色认知变换。
比如,当身处青楼遇见爱国英雄夏之时抛来的爱情时,她不卑不亢与他“约法三章”:
- 坚决不做小老婆;
- 带她到日本求学;
- 成家后,共同经营家庭,男主外女主内。
当时,人们认为青楼歌妓配不上爱国英雄,但她自己并不妄自菲薄,自认为相貌配得上爱国英雄,灵魂更是配得上,她并不依赖他,始终保持独立向上。
所以,当后来夏之时堕落,沉迷鸦片,变成垂死紧抱妻子的“龙虾”,希望她和自己一样在下坠的命运里醉生梦死,成为旧时代的殉葬品时,她选择了挣脱,哪怕离婚的代价是一穷二白,她也选择了离婚从头再来。
事实上,夏之时的传奇,从离婚之后便悄然结束了;而她董竹君的传奇,在离婚之后才正式开始,后来她创办锦江饭店,在风浪中穿梭成为著名的女性企业家。
身为女性,容易往下滑,所以我们需要省视周遭环境,警惕自己是不是不知不觉入了“龙虾箩筐”。
然后,不将就,不凑合,自己成全自己。
5
好的婚姻,成就更优秀的你
婚姻是所学校,好的婚姻能互相成就。
民国女子潘素与张伯驹的婚姻就是如此。
借助这段婚姻,潘素发掘出自己的绘画潜能,从青楼女子跃迁成为著名的女书画家,甚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强于张伯驹;而张伯驹呢,因为有潘素的陪伴与激励,他在绘画这条路上才能更上一层楼。
从0到1成为画家,于潘素而言,是另一种新生。两人在共同生活的四五十年里,一直过着一种研究书画诗文共同成长的家庭生活,几十年如一日。张伯驹一方面请大师教潘素绘画的技艺,另一方面自己也不甘落后,也奋发写作,并经常邀请不少友好的名家,前来赏评两人的诗画成品,以共同策励。
当然,借助婚姻成全自己时,我们要认识到,任何单向的成全是不会长久的。若不想关系失衡,则需要自我完善、自我成长、自我成全,待他日自己也有能量成全对方,给对方一个开阔且包容的世界,双方关系才能动态平衡。
比如潘素,顺境时,她能快速成长,使自己能和张伯驹产生能量交换;逆境时,她能果敢地负起自己的责任,让亲密关系更上一层楼。
一段婚姻,或始于美貌、才华与家境吸引,但其浓烈度,还是在于两人于岁月里的添情加意,容颜易老,能留住一个人的心的,还是彼此在岁月风风雨雨流转里的共同成长。
-
番茄酱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6-10 17:3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