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三国赵云上中下【中】
品三国赵云上中下(中)
三国英雄赵子龙,
百万军中似蛟龙。
纵使奉先勇天下,
安抵子龙真无双?
四 赵云官职考
这里不能单说赵云的官职,因为没法比较。这里横向列出史书里蜀国五虎上将的官职主要升迁情况:
关羽:偏将军-荡寇将军-前将军
张飞:征虏将军-右将军-车骑将军
马超:偏将军-平西将军-左将军-骠骑将军
黄忠:俾将军-讨虏将军-征西将军-后将军
赵云:牙门将军—翊军将军-中护军-征南将军—镇东将军—(贬)镇军将军
赵云在相关年代的详细官职升迁:(后面年代仅供参考)
主骑(192——194)
偏将军,领桂阳太守(209)
牙门将军(209——214)
留营司马(211——214)
翊军将军(214——222)
中护军(223——229)
征南将军,永昌亭侯(225——226)
镇东将军(226——227)
(后被贬)镇军将军(228——229)
1、牙门将军(魏文帝黄初年间置,第五品)中的“牙门”是什么?“牙门”既“营门”,这里是指刘备的中军的“营门”!说明赵云从开始就是刘备的亲卫军指挥官。刘备前半生漂泊不定、职位不高,兵力有限;为了安全需要把精锐兵力都放在自己身边,而且还要好好保存这点实力,所以把武力高强,能力超群的赵云放在近卫司令这个位置。刘备深知赵云用兵有以一当百之功效,带着赵云走南闯北睡觉可安稳多了!刘备是个马上君主,赵云以近卫司令的身份随从参加了刘备的大部分军事行动,因为他的特殊职位史录人员没有过多单独提及和记录其功绩到也可以想象;后来赵云高升后接任牙门将军的是魏延,显然先主对赵云的器重远在魏延之上。
赵云是最早提升为杂号将军的武将(牙门将军为杂号将军),入成都升翊军将军也算是杂号将军,后又升为征镇将军,以后再也没有继续高升。有人根据史书所说简单的把将军称号分为两类:杂号和名号,并把征、镇将军也归入杂号将军!汉朝大型战事少,征、镇将军称号不常设不能说明其就是杂号将军;而三国时期战事频繁,征、镇将军称号不可不设。以征、镇将军职位的重要性(征、镇将军为高层将领)岂能划入杂号将军?且古人所说 “杂号”之杂不是“杂乱、低下”之意,而是“称号繁杂、众多”之意,因为数量众多的中下层将领称号名目甚多,故将中下层将领的称号统称为杂号,也统称为杂号将军。
2、“翊军将军”这一称号为刘备首创,后世仍有延用。乃刘备特别为赵云而设。刘备入成都以后,他的中央护卫军更为强大和重要;刘备不想让中央军最高指挥官的称号和曹操的虎卫军统帅(曹魏中军最高指挥官为“中领军”)用一样的称号,故起了个新称号。
“翊”,既辅佐、保护,也表示有帝王之相的意思。从此处看来,“翊军将军”的职责比“牙门将军”更为广泛,而且级别也更高。高至几何?则不得而知,但仍可从后世的“翊军将军”稍作旁证:“护军、翊军将军,金紫光禄大夫,散县公,开国县侯,为从二品”(南宋官制)。
蜀汉直到刘禅继位后将内军的中军最高统帅改为“中护军”,首任者既赵云,《三国志》赵云传载“建兴元年,为中护军、征南将军,封永昌亭侯,迁镇东将军。”时在蜀汉官制中无“中领军”一职,故“中护军”为最高指挥官。而东吴孙策的托孤大将周瑜在孙权继位时就升任中护军一职。《三国志》周瑜传:“(建安)五年(200年),策薨,权统事。瑜将兵赴丧,遂留吴,以中护军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这同刘禅继位后对赵云的任命巧合的很!此时任命赵云为中护军,不是偶然的,因为赵云一直处于“中军最高统帅”的职位上。《历代兵制》中说蜀中央军置五军(前、后、左、右、中五军),前、后、左、右军的统帅分别是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由于蜀国没有设置中领军,故而以中护军为中军统帅。
三国武官官制参考:
(品级分类粗糙了点,没有具体分“正”和“从”,但大体上下顺序错不了) 一品:大将军 (位在三公之上,为武官最高级别) 二品: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级别相当三公) 抚军大将军、中军大将军、上军大将军、镇军大将军、国大将军、 南中大将军(以上均为二品大将军)
三品:征东将军、征南将军、征西将军、征北将军(四征资深者原称号后加称大将军,为四征将军) 镇东将军、镇南将军、镇西将军、镇北将军(四镇资深者原称号后加称大将军,以上为四镇将军)
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以上为前、后、左、右、中五军的将军)
镇军将军 (秩位次于镇军大将军,可能为第三品也可能为四品)
四品:中领军、中护军(中军首领,资深者为领军将军、护军将军。统领中军即禁卫军) 安东将军、安南将军、安西将军、安北将军(以上为四安将军) 平东将军、平南将军、平西将军、平北将军(以上为四平将军)
(以下为四品杂号将军) 征蜀将军、征虏将军、镇护将军、镇军将军、安众将军、安夷将军、安远将军、平寇将军、平虏将军、平狄将军、平难将军、辅国将军、虎牙将军、轻车将军、冠军将军、度辽将军、横海将军
(后面很多杂号将军就不列举了)
三国官制资料留下的比汉朝少的多,由汉朝至三国征战时期官制(武)又有不小的变化,三国时重“武”事,称号泛滥;但通常认为其始终以大将军、骠骑、车骑、卫、四征镇、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为最高。《三国志》里面马超和黄忠在刘备入益州时候受封平北和征西将军,而后在刘备称汉中王时候改为左将军和后将军。说明前、后、左、右将军应不低于征、镇将军。 从曹魏来看,在曹丕称帝后,夏侯惇、曹仁等担任的大将军,曹休、曹真、夏侯尚等担任的是征、镇将军,而前、后、左、右将军由张辽、张郃、徐晃等担任。而魏国的一贯作法是宗亲至上,故征、镇将军亦不低于前、后、左、右将军。
所以我的看法是前、后、左、右将军与征、镇将军本身并无的地位级别差距。前、后、左、右将军为国家直属军队(即内军,内军分前、后、左、右、中五军)的军队统帅,而四征、镇将军为地方性军队(即外军)的地方军区首脑,四征、镇将军所率领的外军与前将军、中领军、中护军(中军的中领军、中护军由于更靠近中央,所以职务特殊级别比其他四将偏低,资历深厚者可进称领军将军、护军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所率领的内军组成整个国家的军队系统(有人说是 “中军”和“外军”,其实“中”即中央之意,是 “内”和“外”的意思,所以如果要表述准确些我们现在应该用“内军”和“外军”来区分)。外军中的四征、镇将军和内军的将军再加上大将军和车骑、骠骑、卫将军形成蜀汉高层军事将领体系的框架。
同一品级的高层将领在某一具体的战争中,谁都可能担任最高军事首脑,称号的不同只是表明分工不同和平时的任务不同而已,而同一品级的四征、镇和前、后、左、右谈不上绝对的谁大谁小。
刘禅继位以后蜀汉极度缺乏将领,出征讨伐只有把赵云从内军的中军调出来,封赵云为征镇将军。赵云的“出山”也是由于其军中威望和呼声颇高,《三国演义》里赵云号“虎威将军”足以印证;赵云最终由中护军升任征南将军及镇东将军从而踏上伐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