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建筑
查看话题 >建筑的脸面:门之前世今生
门,对于我们每家每户来说,是最为常见的了,无论我们是出门拜访,还是回到家中,第一个要经过的便是这个门,它是迈入室内的第一关和咽喉。
门在我国的发展历史悠久,更是我们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便有“民以食为天,以居为安”的说法,而居住的要素少不了的便首先是这门,门,是一个建筑物的脸面。
关于门最早出现的确切时间,实在难以考证,但是根据史书记载,华夏之门的始主为有巢氏,在那个人们尚且穴居于岩洞那个年代,门的雏形就已经初具模型。
对此,《韩非子•五蠹》中有这样的记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大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有巢氏。”
“有巢”之后便有了门,随着几千年历史的进程和演变,门的形态各异,风格万千,从民居的门楼到城墙的城门,从里巷的阊阖到寺庙的山门,门的样式和颜色根据其材料及作用,开始逐渐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
门经过文明与历史的沉淀和洗礼,已经不再仅仅指代那一扇简简单单的物件了,而是有了很多的延伸意义,譬如门户、门风、门面等等,而且一扇门的形式和颜色,往往代表着这扇大门之内的主人有着怎样的身份和地位,门上的雕刻装饰更是有着很多特定的讲究,也在不同程度上反应着我们古代的文化一种内涵和传统。

门之饰
门在很多时候,是一户人家门第的体现,也是一种体面的表现方式,有客来访之时,第一眼看见的便是这户人家的大门,所以从古至今,人们对于门的装饰也是颇为讲究的。
关于门的装饰,多种多样,门联、门楣、门匾、门簪……从雕刻到用色,都是极为讲究的,如大殿宫门上会有巨大的门钉,住宅门上常常贴有身披甲胄的门神,世家大户门前多会放置威风凛凛的石狮等等。
《红楼梦》第六回中就有过一段精彩的描写:
来至荣府大门石狮子前,只见簇簇轿马,刘姥姥便不敢过去,且掸了掸衣服,又教了板儿几句话,然后蹭到角门前。只见几个挺胸叠肚指手画脚的人,坐在大板凳上,说东谈西呢。刘姥姥只得蹭上来问:“太爷们纳福。”
刘姥姥来到荣国府,站在大门前的石狮子旁好一会,愣是吓得不敢进门,溜到角门前才向门卫道了一声“太爷们纳福”。
除此之外,很多大户人家除了门口会有石狮子这些装饰之外,还会设置门匾,其实从建筑的角度讲,门匾既没有稳固基础的功能,又没有衔接结构的作用,更多的是一种美化的作用。门匾的设计往往精雕细琢,字多为阳雕,在装饰和文字设计上都极具观赏价值。
同样作为门的装饰之一的,还有门钹。门钹是门上的拉手,也似防雨戴的草帽,所以也有人称之为扣在门的“铁草帽”,也有人称作门环。
在大户人家,门钹是给门房准备的,这些门钹通常会做成兽头形,称为兽面。对于门钹,在明代初期是有非常严格的规定的,官员府邸按照官阶来决定用哪一种门钹。
据《明会典》中的记载,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有这样的规定:“王府、公侯、一品、二品府第大门可用兽面及摆锡环;三品至五品官大门不可用兽面,只许用摆锡环;六品至九品官大门只许用铁环。”
不过明代中后期,随着天下升平日久,江南富庶之家云集,大门用兽面已经很普遍了。
在大户人家尚且如此,皇家的规矩就更多了,譬如单单宫门上那些门钉,就是极有讲究的:横九纵九,共九九八十一枚,因为九是阳数之极,《易•乾》“九五,飞龙在天”,古代以“九五之尊”称指帝王之位。
再往下,王府的门钉是六十三个,公侯的门钉是四十九个,官员的门钉是二十五个,到了老百姓身上,尽管也有的是朱漆大门,但却没有门钉,所以民间把平民百姓称为"白丁儿"。

门之形
《阳宅十书》中有言:“大门吉,则全家皆吉矣,房门吉,则满屋皆吉矣。”
可见,大门对于一座宅院来说是何等的重要,尤其是对于世家大族来说,这大门可真真是脸面了,不过,脸面归脸面,规矩依然不能破,否则可能就由“气势辉煌”变成了“大难临头”,所以在这大门之上,绝对是不能出错的,譬如,大门应该开几扇,就是首先应该注意的。
常见的多为双扇,也有开四扇的,但是绝对不能弄出六扇大门。因为开六扇的是官衙,相信看过《武林外传》的朋友应该也都对“六扇门”这个称呼记忆犹新,有谚语曰:“衙门六扇开,有理无钱莫进来。”
所以,如果民宅开了六扇大门,那便是有僭越之嫌了,可能会要引火烧身的。
除了数量,门的高矮大小也是颇有门道的。
左思《咏史》有这样一句:“峨峨高门内,蔼蔼皆王侯”。这里的峨峨,指的是高大威严的样子。要问王侯哪去找?要在那峨峨高门内了。
在过去的封建等级社会之中,宅门的高矮大小,是与尊卑程度成正比的。对官宦人家来说来,门的大小是有个标准的,那就是要能容轿子,在那个时候,是有“门不容轿,世俗以为耻”的说法的。
《茶香室丛抄》中曾有段记载说的就是因为门太小,客人来到家中门前下轿而行,主人赶忙迎出来笑着解释:“父辈在时,并不这样。门不容轿,是因如今的轿子大于旧时。”而客人也笑着回应:“轿子不过略大数寸,你的门扉是不是太狭了点?”
正因如此,慢慢有了“贫富看大门”一说,门是脸面,已经成为大多是人的一种固有认识,不仅仅对于世族大户,对于平头百姓也是如此,甚至是沿街乞讨的乞丐,也是“看菜下饭”的,那时候在陕北流行的一段民歌就有这样几句:
“进了村,观吉祥,财主家门楼比人强。看门狗儿狮子样,叫鸣鸡儿赛凤凰……半天不给半个馍,我把这家歌儿为改过:进了村,不观祥,塌塌门楼烂垣墙。看门狗儿死不下,叫鸣鸡儿没翅膀……”

门之色
对于门漆的颜色来说,则是更要注意了,因为在中国传统建筑中,是有很强的色彩等级划分的。首先,黄色是绝对不能用的,我们都知道,黄色那是皇室的专用色,“人主宜黄,人臣宜朱”,只有极为高贵的皇宫之中,才能用黄色之门。
汉代卫宏的《汉旧仪》中就曾有这样的记载:“丞相听事阁曰黄阁,不敢洞开朱门,以别于人主,故以黄涂之,谓之黄阁。”
同时,朱漆大门也是至尊至贵的一种象征。
据《礼记》记载,古时天子对诸侯、大臣的最高礼遇,是赐“九锡”,这里的“九锡”指的是九种特用物,包括:车马、衣服、乐县、朱户、纳陛、虎贲、斧钺、弓矢、秬鬯。
而九锡之中的“朱户”,指的就是朱漆大门。一直到明代,朱漆大门依然是一种身份高贵的象征,不过后来就越来越普遍了,甚至即便是没有官位的一些普通富商大户,也可以用朱漆大门了。
除了黄色,青色也是当慎用的,因为要避讳“青楼”这一说法。其实,青楼原本也是指的豪门高户的,譬如在《晋书·麹允传》就有“南开朱门,北望青楼”的记载。不过随着后来“青楼”逐渐成为烟花之地的一种雅称,所以很多人家不再用青色的门漆了。
除了官宦大户人家惯用的这些颜色,最为常见的要数黑色大门了,在东北一些地方,宅院的黑漆大门被称为“黑大门”。这种大门可并非简简单单的黑漆漆一片,其实黑大门也是很有讲究的。
南北朝时鲍照《芜城赋》中的“藻扃黼帐”,写的就是这大门之上的彩绘,有些是花草,有些是龙凤,色彩艳丽,十分抢眼。
还有一些黑大门,虽然没有彩绘图案,却有着“黑煞神”之称,可以像门神一样阻挡邪气的侵入。
还有的黑大门会用门楼做一些装饰,譬如济南旧城的民居四合院,这些被当地居民成为“门楼子”的装饰是颇具趣味性的,“门楼子”的色调多是以深灰的瓦顶搭配灰白的台阶,再加上漆黑的大门和大门之上那红底的对联,搭配经典而亮眼。

关于大门,其实还有各种各样的民族以及民俗文化,包括除夕门上贴春联、清明节门前插柳、端午门悬艾菖等等,关于门的神话与传说也是层出不穷,门之上有我们的文化和传统,也为这几千年的历史长河增添了一道又一道风景,更为后世留下悠远绵长的故事来慢慢品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