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特根斯坦说逻辑与语言》摘抄1
世界应该是一切之集合,凡是存在的、被思考的东西都是世界的一部分。即使一个概念不可能存在,它被想到了,也就成为了世界的一部分。不要把世界狭隘化,物质世界、逻辑世界都只是世界的一个子集,世界必然包含所有,世界之外必然空空荡荡。就连“世界之外”这个概念,以及“空空荡荡”这个概念,也都是世界的一部分,我们应该说世界是无外的。
世界的意义必然位于世界之外。在世界中一切如它所是,一切都如它所发生而发生:在它其中没有价值存在——如果假设它确实存在,它必然没有任何价值。如果存在具有价值的价值,它必须位于所有发生之外,且是如此的。因为所有发生和存在,都是偶然的。(《逻辑哲学论》6.41)
既然世界的终极意义必定在世界之外,那么世界之中就不会有绝对的价值,而相对的价值其实只是无价值。因为世界之中一切发生的和既存的东西都只有相对的价值,那么它们也就不是绝对必然要发生和存在的,所以它们都是偶然的。而所有非偶然的东西,绝对必然要发生和存在之物,必然不能在逻辑世界之内,只能在逻辑世界之外。因此,终极意义和绝对价值都只能是在逻辑世界之外,也就是在世界的不需要遵守逻辑规则的部分。
不可言说的(我觉得神秘的和不能表达的东西)或许提供了一种背景,让我能够表达的任何东西获得了意义。(《文化与价值》,1931年10月5日)
西方一般把真理分为两种,一种是基于思辨的真理,譬如数学、科学和基于理性思辨的哲学;一种是基于启示的真理,譬如基督教。而维特根斯坦则陈述了第三种真理,基于显现的真理,亦即不可说的东西可以对我们显现。显现,似乎是一个很神秘的概念。尤其是因为维特根斯坦自己也说过:“确实存在不可言说的东西。它们显现自身,它们是神秘的。”
那些在语言中表述自己的东西,我们不能用语言来表述。命题显现了现实的逻辑形式。他们展示了它。(《逻辑哲学论》4.121)
显现不是思辨,因为思辨是基于语言的,而显现恰恰是在语言可以表达的范围之外。显现也不是启示,因为在启示之中,人是被启示者,而人能够被启示,必须有启示者的存在。启示者可以是上帝或其他的神明,但归根结底都是超越人类的存在。而显现不需要预设这样一种高于人类的存在,一个人自己的生活就会向他显现。
我们没有意识到即使在我们自己思维中的自我,也不是真正的自我。因为当我用语言来思考时,必然是从他人的视角来看待自我(因为语言本身就是人与人交流的产物),这样得到的自我观念,必然只是一个语言可以描述的自我。而显现是超越语言的,可以被显现的对象只能是语言无法描述的自我。在逻辑和语言的层面,世界是没有意义的。我们只注重这个层面的生活,注定是无意义的。
世界如何,不是神秘的,神秘的是世界存在。(《逻辑哲学论》6.44)
也许我们在时空上都已经行走了足够的距离,我们需要的是跳出时空之外,把时空作为一个有限的整体来思考。在时空之外,就是没有时间性,也没有空间性。人生之谜的解答应该是在逻辑之外的(不可说的),在时空之外的(没有时间性,也没有空间性的)。
如果不把永恒理解为无限的时间延续,而是无时间性,那么活在此刻的,也就永远活着。(《逻辑哲学论》6.4311)
活在此刻,并不是字面上简单理解的活在当下,不思考过去未来。这句话要和无时间性一起理解。无时间性地活在此刻的人,就永恒地活着。而无时间性是无法言说,也无法被理解的,同样是需要在生活里显现的。
当我们看的时候,只能在时空里观看,在时空之外的观察者是不可思议的。我们再一次回到关于宇宙之外视点的悖论。“时空之中的人生之谜的解答,在于时空之外”,但时空之外似乎是无法想象之所。为什么在时空之外的观察者是不可思议、不可想象的?我们思考和想象的过程要被记录与交流,必须通过语言,而语言是在时空之中的。当我们的体验被转化成语言的时候,这些思考就都在时空之内了。但是我们的体验并不是全部都可以用语言表达的,有些神秘的显现可以在时空之外,而这些显现是可能的,也可以让人生之谜消失,才可能成为人生之谜的解答。
“在逻辑空间中的事实就是世界。”逻辑空间中的事实是指所有符合逻辑的事实的集合。这样的事实组成的世界,就是一个符合逻辑的世界。注意这里的事实并不只包括那些为真的命题,而是包括了所有符合逻辑的东西,无论是否确实存在。所以这些东西是逻辑空间里的事实,而不是现实世界中的事实。
将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定义的世界称为逻辑世界,而把可说的和不可说的东西一起组成的世界称为包含一切的世界。包含一切的世界中有着符合逻辑的部分,也有着不符合逻辑的部分,而符合逻辑的部分是可交流、可说的,不符合逻辑的部分是不可交流、不可说的。
4.12 为了可以表示逻辑形式,我们必须能够把自己和命题置于逻辑之外,那也就是在世界之外
5.6 我的语言的界限意味着我的世界的界限。5.61 逻辑充满了世界,世界的界限也是逻辑的界限。
我们可以描述的“我”,并不是那个思想着、表现着的主体,而是一个作为客体的我,也就是从他人的角度观察到的“我”。即使是我们在想着自己时,我们想的也是这个作为客体的我,而无法思考那个作为主体的我,所以作为主体的我是无法被思考和描述的。这种作为主体的我不是心理学或者生物学上的我,而是形而上学的主体。
世界的意义必然位于世界之外。在世界中一切如它所是,一切都如它所发生而发生:在它其中没有价值存在——如果假设它确实存在,它必然没有任何价值。如果存在具有价值的价值,它必须位于所有发生之外,且是如此的。因为所有发生和存在,都是偶然的。那使得它不是随机的东西,不能位于世界之内,因为如果它在世界之内,它本身就又是随机的。它必然位于世界之外。
特根斯坦的幸福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幸福,不是指富有、事业成功或者家庭美满之类的幸福,而是指不在时间里的、不再有疑惑的一种生活,只有不在时间里活着,才是真正的幸福。
如果人们不将永恒理解为无穷的时间延续,而将其理解为非时间性,那么人们可以说生活于现在之中的人永恒地生活着。
6.4311 死亡不是生活中的事件,死亡不能被活过。如果不把永恒理解为无限的时间延续,而是无时间性,那么活在此刻的,也就永远活着。我们的生命是没有终点的,正如我们的视野没有任何界限。
6.4312 人类灵魂在时间上的不朽,也就是说死后的永远存在,不仅不能被保证,而且这个假设也完全不可能实现我们一直试图让它为我们实现的事。我的永远存在可以解决一些谜语吗?这个永生难道不是像我们当下同样的迷惑吗?时空之中生命之谜的解答在时间和空间之外。(这不是一个自然科学的问题,但是需要被解决。)
6.432 世界是如何的,更高的存在完全无动于衷。上帝不在世界中显露自己。
6.44 世界如何,不是神秘的,神秘的是世界存在。
6.45 从永恒视角对于世界的沉思是把它作为一个有限之整体的沉思。世界是一个有限之整体的感觉是神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