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村头吹到维也纳的民乐,居然还有人说它土?
有这样一种乐器,艳压群芳,见证人生的大喜大悲,没有别的乐器敢与之分庭抗礼;有这样一种声音,比它音量大的没它音调高,比它音调高的没它音量大。
这就是——唢呐,一个从不在意跟任何乐器合奏,不管是民乐、流行音乐还是新派音乐,最后都会被它压下去,成为陪衬。
在电影《闪光少女》中,就有唢呐的重磅压轴。

唢呐就这样,站在中国民乐的高峰,遗世独立。
大家眼中的唢呐
说起唢呐,很多人可能都会有这样的感觉,一是“土”,二是“吵”,联想到的第一个场景也是农村。

诚然,城市中已经很少有唢呐演奏了,如果让自家孩子选择一门乐器,相信很少的家长会让孩子选择唢呐吧?
因为唢呐经常被用于各种红白喜事,大家对它也不会陌生,但是无奈身边学习唢呐的人实在是太少啦,也让它也成为了我们身边“最熟悉的陌生乐器”。
唢呐音色突出、粗狂高亢、音量极大,能与整个乐队抗衡。简单质朴的唢呐从来不曾费心抢戏,因为只要它出场,必定是主角。
在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唢呐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但是你能想到吗?这样一个看起来充满烟火气的乐器,居然有一颗“外国心”?
“民乐之王”的前世今生
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唢呐,最初是流传于波斯或阿拉伯一带的乐器,唢呐这个名称,就波斯语Zournā的音译。
经由丝绸之路,唢呐传到了新疆。始建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克孜尔石窟,其中第38窟主要内容是天宫伎乐。

在室内左右两壁上,各有十四个奏乐天人,两两成对。其中右壁第六对和左壁第六对,都是同样的画面:一个持琵琶,一个吹唢呐。这也说明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至5世纪),唢呐已经传入了中国。
经过漫长的岁月发展,在唐朝,唢呐已经在日常的演艺中普遍使用了。
后续发展中,因为高亢的音调,在明朝,唢呐主要作为军号使用,戚继光《纪效新书》中记载:“凡掌号笛,即是吹唢呐。"
到现代,唢呐却因为各种原因,传承遇到困难,日渐低迷。
民乐的现在和未来
相比西洋乐,民乐学习的人少,演出的机会少,其中很大的原因,是民乐在宣传推广上,常年秉持“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态度。
大家都听过吉他贝斯的摇滚乐,也听过小提琴直抒胸臆的浪漫,但是有多少人听过编钟的演奏呢?

这组编钟共有八件,纹饰基本相同,大小依次递减,是现存西周个数最多的一组编钟。比较著名的曾侯乙编钟,也在湖北编钟乐团,成为创作和表达的工具。
古典的民乐,也可以借助现代思维,在新时代大放异彩。

和中国很多非遗技艺一样,民乐传承岌岌可危的原因,是后继无人。中国传统手艺大多奉行师徒制,一个师傅带几个徒弟,学这门手艺也不是为了艺术创作,而是为了吃饭。宣传不够,同时没有保存作品的意识,导致很多手艺都被埋没在市井。
民乐的传承也如此,师傅带徒弟,一个人一辈子倾力相授可能只能教出三五个学生,这样的教学意识肯定是不利于民乐发展的。
保护和传承民乐,首先需要让大家知道和了解。我们可以复原古时的编钟和礼器,让他们重新容光焕发,为什么曾经风靡一时的传统技艺,却要在今天式微呢?
民族的世界的
电影《百鸟朝凤》借助唢呐传承的话题来反应民俗文化的兴衰,唢呐既是一段故事,也是一个象征。
那些我们曾经觉得“土”到不行的文化,都在等着我们去认识了解并发掘它们的魅力,除了唢呐,生活中还有更多的民乐文化等待着大家。
今天带来的这本《孩子的音乐启蒙发声书 一起听民乐》就是给孩子培养民族自信和音乐审美的一个好方法。

用绘本故事的方式徐徐展开一段故事,让孩子在简简单单的翻页和按压中,体味民乐的魅力。

一套书让孩子聆听十大民乐,按一按页面上的发声按键,就能欣赏美妙的音乐啦~


既有趣、好玩,又能启蒙、普及民族音乐的早教发声书就是它啦!
在宝贝0-5岁的音乐敏感期,每天听一听玩一玩,给宝宝最好的中国传统音乐艺术启蒙。
唢呐这份独一无二的遗产,在我们的民乐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而这份宝贵的传统,也值得我们传承下去。
一起来欣赏书中美妙音乐的精彩选段吧~
从这里,开启宝贝的民乐之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