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摘抄本(九十一)永生的操练

1,纯文学就是复活那些在表层己经死掉的,潜入到记忆深层的情感记忆。
2,人的崇高理性起源于同情心,严厉的戒律并不会真正伤害人,反而促使生命力继续爆发。
3,压得越厉害,反得越彻底。当人身上那咆哮的兽性完全战胜了他的精神之后,地狱中精神的起义与制裁也就达到了极致。
4,所谓另一条路,其实是无路之路,它是人凭着蛮力和勇气在空虚中打开的通道,也是人执着于远古的模糊记忆而树立的信心。沉迷在世俗中的个人是无法主宰自己的欲望的,已有的那一点脆弱的理智在同猛兽一般的肉欲的搏斗注定要失败。要想精神不死,唯一出路就是进行超脱性创造,在创造中让欲望释放。
5,人的欲望无论多贪婪,作为精神生活的基础也是十分可贵的,不应压制,只应设法转移。一切欲望的本质是“空”,只有渴求的本能是永恒的。人一旦具有了这种意识,也就会从物质追求上升到精神的追求,这个精神追求过程本身并不是“空”的东西,她的内涵充斥着虚荣与物欲。……一个没有多少物质欲望,甚至对他人都没有多少感觉的人,是不可能成为真正的艺术追求者的。同样,仅有物质欲望,而缺乏对这种欲望的认识的人,也不可能追求艺术境界。
6,清算肉体的罪孽的方式除了自我折磨,相互咬啮,不断蜕变之外,还有一种无法诉诸行动的复仇,它是以极端条件下的加倍想象来实施的。
7,自杀者的树林是一片无人探索过的原始之林,死亡之鸟在一棵棵饱含毒汁的树上筑巢。当人到达此地就会听到无边无际的哀鸣,所有的树都是人变的,自杀者以这种形式继续他们在冥府的生存。(自杀者会变成树,死亡意识亦会追击幽灵,撕成碎片,肢体被死亡之鸟衔走。)
8,被火所囚的灵魂造型充分展示了人性中的矛盾,善与恶在内心的搏斗就是火的煎熬,人一刻不停止追求,火的烧灼也一刻不停止,无数火焰像萤火虫一样闪闪烁烁,基调来自严酷的内心的自省。永恒的负罪感和寂寞的自审使得人穿上灌铅的大袍。
9,人一意识到罪,承担就开始了,理性的桎梏与他同在。反抗不是为了消除惩罚,却是为了让惩罚更酷烈,一直到惨不忍睹的地步。
10,精神与肉体是同一桩阴谋中的两个不可分的合伙人,也是一个东西的两个面。精神的工作是解放人,让人超脱;肉体的工作则是设陷阱,搞欺骗,让人陷在欲望的深渊里。两方面互动才构成追求。没有制裁人就突破不了禁锢,没有反叛理念就会消失。
11,精神的力量可以让人在犯罪同时下意识反省自己,以其“向善”的威慑力干预人的生活,使人的灵魂永不安宁。
12,琉西斐(撒旦)从前具有美丽的野性,可以想象这种野性有时也是凶残丑恶的;他被变成丑物打入地狱之后,获得了人间最美的向善的本性。
13,当人不断意识到自己的肉体的本性之时,精神的境界也在随之提高。人在发展精神世界所面临的障碍其实就是自己为自己所设立的高度。人往往到一定的时候就会产生“上不去了”的感觉,那是肉体的资源已用尽了,而这个肉体,也是某种程度上可以被精神改造的——所谓“解放生命力”。
14,人在或大或小的爆发中自觉或不太自觉地抛弃旧的自我,向那未知的领域发起冲锋。
15,人一旦意识到恶,那恶就受到钳制,并且会在理性的引导下转化为善。将一切“恶”转化为善,将人生的价值拔高,也为自身注入活力。充满了烦恼和苦刑的场所,正是自由意志得以实现的场所。
16,一旦遇到外界的激发,理性观照下的表达就如恶的滔滔洪水一样汹涌,从那里头也涌出自由的快感,这种快感正是由世俗的嫉妒心转化而来的。以抵制交流的形式来变相交流,以攻讦“他人”的形式来揭示自我,以咬啮“同伴”的形式来“抉心自食”。
17,爱得越深,越热烈,对自身的否定就越彻底,刑罚也越残酷。
18,即使在漆黑一团之中希望也可以存在,而怀着希望就会找到获救的途径。
19,罪永远要受惩罚,同时祈求降恩的行动也是永远不会停止的,批判,否定,痛悔,这是人性的义务,是在创造中得以履行的。
20,所有精神领域内的创造者都是一个禁欲者,创造这一行为就包含看禁欲。欲望通过曲折的渠道变成精神产物。转化的过程是既苦又甜的自审与自虐,创造的境界让人绝望又神往。
21,当一件艺术作品唤起人体内的“饥饿”感时,这个人就正在自觉地将体内的能量转化为精神,转化发生得越多,人性就越美好。美好的艺术品并不激起人的性欲和食欲,它排斥这二者,它激起是人的幻想力,让人在不明的渴望(饥饿)中力图再现对象的意境。
22,人的原始欲望就是对愉悦的渴望,一种本能的直觉的趋向,人的本能总是处于饥饿状态,要让它很好的发挥而又不陷入恶的旋涡,只能依仗理性。理性将欲望引向正道,并同欲望一道构成最符合人性的自由意志。
23,地狱的姿态是永不停息的自发挣扎,他被死亡笼罩,却又还活着,活着的他在永劫之地唯一能做的就是挣扎了。愤怒的挣扎,不抱任何希望地挣扎,悲痛己极的挣扎,挣扎令他感到自己的生命力。炼狱的姿态则是竭尽全力的攀爬。关键是人是否能忍受剧痛,坚定向内深入。意志较量中,任何犹豫和松弛都不允许,只有铤而走险。
24,地狱幽灵黑色的绝望不变,生的希望在此地被剿灭,却还没死,自然开始了本能的挣扎,他们活在自己的肢体运动中,就像在漆黑一团中自行发光。(想到《桐花中段私立协济医院怪谈)
25,地狱机制要求人必须灭掉一切希望,同时又要求必须作为死刑犯奋力生存,接受两道命令的幽灵的表情,除了不变的绝望悲痛之外,还会变得阴险狡诈,傲慢蔑视,甚至面带嘲弄。表情由他们从事的活动的性质决定。地狱是一个感觉的世界,只有全身心投入,不择手段追求痛感与快感,信念才会微妙中悄然而至。结论是:抓住感觉也就抓住了一切。于是那张神秘的脸上又在不变的悲苦表情中加了许多其他丰富表情,种种表情就是种种感觉的发挥。
26,尚未摆脱尘缘,肉体的特征处处显露。上界的贪欲在此转化为要穷尽自我体验的狂热,火一般热烈的性爱转化为激情的想象,伪善转化为深刻的自省,诈骗,掠夺的焦渴,转化为幻觉中的情冽的溪水,邪恶刁钻转化为获取新生的希望的敏捷,标新立异的渴望转化为艺术性的神秘,深仇大恨转化为艺术的表演。
27,幽灵是为肉体而存在的,如果灵魂不是深恋着世俗的辛酸,苦难,需要清算的孽债,便没有必要自觉受苦,幽灵自身没有实体,但不是彻底的“无”,只不过他们实体分了家而己,隔绝是无可奈何,眷恋是永恒不变的。
28,人的原始本能如不加约束,人同理想的距离就会像天地之隔。人性是一个令人绝望的东西,却又能逼迫人奋发向上。,保持好奇心,看看生命力究竟有多强,能造出什么奇迹来。
29,愤怒为至深的悲哀所取代,悲哀的尽头感激和喜悦生出,心存感激的幽灵“经过忏悔,宽恕了别人”,并且“摆脱了生命”,摆脱生命不是真的死,而是死亡境界来看待生活,有了这样的视觉,只要人还活着,生活中发生过的一切都是值得深深感激的。
30,所谓爱,是在克制与牺牡中达到对于原罪的战胜。人的初衷总是带有原罪(为了生活,甚至为了爱),原罪不可消除,只能通过对其认识促使其转化。
31,人无论什么恶劣情境中,都要执着于爱,永不改变。意志的相对性则在于,人为了肉体的存活,也为了避免伤害别人,时常必须屈从于恶,但这并不等于从心灵上解除了盔甲。
32,人要实现爱的理念,就只好无限制地分裂自己。一方面绝不原谅一切罪行,一方面仍追求心灵的圣洁。在这种扭曲的追求中,肉体全面被否定,这种使其无所作为的否定是对人性处境的真实体认,得救的信心包含在内。
33,誓约是自由意志的体现,自由是制约下的冲动;在制约下转向后的自由成了牺牲自己的自由,人在不断牺牲表面欲望的同时让欲望转化成更本质的发挥。誓约一订,就意味着牺牲,理性改造后的原始欲望从此难以直接发挥,每时每刻处在“要慎重”的监控之下。
34,金星是欲望之星,当人对身体的欲望处于完全无知的状态之时,罪恶就泛滥了。
35,对“恶”的体认中执着于爱的喜悦,以无限强大的承受力将悲喜交加的好戏演到底。
36,创造中,直觉是第一重要的。理性同直觉和欲望结合,人就变为发光的星体。人因爱而产生希望,而坚持正义的克制,因希望与正义而得救。
37,要成为发光精灵中的一个,就得将自身终曰置于屠刀的恐惧之下,决不放松,天堂是最美的,又是最残酷的。所谓天才意识就是意识必须时时面对处决,在恐惧的压榨中爆发出光芒。
38,梯子的顶端隐没在人不能理解的境界里,处在云梯上干什么?——狠狠地谴责世俗,让激情展现自明的真理。
39,信心是人的精神的属性,由生命的搏动所决定,由人间的信念奇迹所证实;它又是自满自足的,它在实现自己的过程中证实自己,是一个无穷无尽的过程。对精神来说,结果不重要,过程是一切。对于信念的唯一证明只能是行动(写作阅读或其他)信念就是渴求,渴求越强烈,信念越坚定。
40,天使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下降到人间,以恶的形式搅动起生命的大潮,上演人间的悲剧;另一部则留在天庭,用最美妙,最炫目的舞蹈将上帝的理念永恒的演绎。人类的矛盾使他们之间有了分工,骨子里是同样高贵的。
41,记忆是一种接受的,被动的能力,这种能力属于人间,是人的局限,又是上帝给人造成的障碍,以迫使人不断奋起,打破局限。天使是不受局限的,充满了创造力,一举一动为即兴表演。
42,对于形式美的凝望会更好地提升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