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10-第二性1第一部-超越与维持
生命只有超越自身才能得到维持,只有在得到维持的条件下才能超越自身。
我们怎样维持生命?我们又怎样超越生命?每日饮食、运动、读书、学习、思考、休憩,我们因此而维持生命,也就只有在得到这样维持的条件下才有一点点的可能去超越生命。
把两性界定为变化和不变是太简单了:精子只因为它的生命力在卵子中维持才创造生命;卵子只有在超越自我时才能维持自己,否则,它要退化和变质。不过,在这些活动中,两性都是主动的。
只不过在外的形式不同,雄性倾向于主动的求偶,其所发育出来的健壮的体格以及生殖器都是主动性的体现,而雌性的生殖器是一个被动的受体,卵子躺在女性体内,而精子拥有无限活力,奋力争游着和卵子汇合。但就其生命形成的本质来说,两性同样都是主动的。雄性在创造中维持,雌性在维持中创造,无谁先谁后,谁优谁劣,谁强谁弱之分。
在雌性中,生命不顾分离寻求延续。而形成个体化的新力量的分离,是由雄性主动引起的;因此,雄性可以在自助中确立自身;他把特殊的能量结合到自己的生命中;相反,雌性的个体性受到物种利益的攻击;她表现为受到外力的占有:被异化了。因此,当机体的个体性进一步确立时,性别的对抗并不减弱:恰恰相反。雄性找到越来越多种多样的道路,以便消耗它掌握的力量;雌性则越来越感到受到奴役;它在自身的利益和根植于她身上的生殖力的利益之间的冲突加剧了。
这句话在母亲节当天写下来可能更有感触,人类雌性为了物种的延续牺牲了太多。接下来本想指责雄性,想想似乎没那个必要,只是这种千百年来的男尊女卑形成了根深蒂固的传统,很多男性并不觉得自己处在多么优越的位置,而女性多么受压迫。我们为女性的权利斗争,但我们不必要去谴责,不能把他们变成反女性主义者,至少让他们客观理性的理解现状和传统,惊醒自己的言行,能作为女性主义背后的非破坏性力量存在就好了。
在所有雌性哺乳动物中,女人是受到异化程度最高的,并且最激烈的拒绝这种异化;
从雌性怀孕和生产后所遭遇的损伤和所受到的照顾来看,人类女性无疑是付出代价最多的物种,女人怀孕是一个过程,受很多因素影响,很多人有妊娠反应,身材走样,生产过程痛苦,产后恢复需要很长时间,更别提母乳喂养,夜不能寐的照顾孩子了。
因为身体是我们控制世界的工具,世界根据这样或那样的方式来理解而有不同的呈现。
从生理上看来,男女确实有别,普遍来说,男性较高,骨骼较粗壮,肌肉含量、红血球、肺活量都高于或大于女性。这么看来,女性是处于弱势地位。然而,世界在向前发展,我们是怎样理解社会的呢,弱点也是被定义和建构的,如果我们定义身体圆润为优点,那么棱角分明的身体就是弱点。蒙昧时期的人类,男性这样的身体是强者,利于生存。然而,在文明社会,人类的进步并不依靠体力上的优势,而更多依靠科技和知识。身体固然重要,但并不绝对。
在风俗禁止暴力的地方,肌肉的力量则不是统治地位:必须有存在、经济和道德的参照,弱的概念才能具体的界定。
记得网络上有个观点,女人现在有的权利是男性赋予的,别太过分,否则强制生育。这种恶臭的言论十分反智,我们人类已经步入文明社会这么长时间,为什么还没能淘汰这种思想呢。是不是大多数男性仍然都认为自身性别作为第一性具有很高的优越性呢?所以女性需要接受教育,需要发声,需要在存在、经济、道德等领域参与,让这个社会不全是以男性的意志为转移。我们才能争取到合法的权利。
男性本原是为了维持才创造,女性本原是为了创造而维持。
生产力和生殖力的平衡,在人类历史的不同经济时期实现的情况不同,这些不同时期决定了男性和女性与子女的关系,因而是两性之间的关系。
在之前的历史时期,以男性代表的生产力和以女性代表的生殖力之间达到某种平衡,组建家庭,男主外女主内,而因此也形成了家庭关系,父子女和母子女之间的关系,总是生产力占了上风,因为没有它就没有办法维持生殖力,而没有生殖力,则不会影响到生产力,因为可以继续寻求其他的生殖力。
人不是作为身体,而是作为受禁忌和法律制约的身体,才意识到自身,自我完善:正是以某些价值的名义,人自身提价。
马克思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身体和生理不是人类女性被压迫的原因,而背后的社会观念、风俗道德、法律制度才是重重枷锁。
生物学不足以对我们关注的问题提供答案:为什么女人是他者?要知道的是,在女人身上,在历史的过程中,自然怎样被攫取了;要知道的是,人类把女性变成了什么。
女性为什么被压迫,因为女性自身太弱了吗?因为女性特殊的生理构造吗?特殊只是一个相对概念,那么,对于女性来说,男性也有着独特的生理构造,为什么不是男性成为他者?当然这不是一个理想的问题,我不希望看到任何人是他者,我希望每个人每个性别都是平等的。我们需要看到人们是怎样一点点构筑起压迫女性这样的文化观念的,又是怎样将其合法化,进而维系到今日。而女性又该如何参与,如何抗争,如何联合,如何去除羞耻,如何进行赋权,如何实现平权社会的目标的?这需要我们一点一点的向前推进,唤起观念,起而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