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95后,已经想要辞职退休了。”有多少钱才能不工作?
我是小白,
你怎么看待35岁就提前退休的人?
前几天在知乎看到这个问题,引发了我的思考。
在日本,越来越多20来岁的年轻人正在喜提“半退休生活”。
一周只上两天班,剩下五天全部休息。
他们自称“都市隐士”,不谈恋爱,不买保险,也没有横财。
上最少的班,挣最少的钱,将消费欲望压到最低,唯一的目标就是活着。
这是一群诞生于低欲望社会的新新人类。
遵循着与父辈截然不同的生活哲学:
“ 反正努力也不会变好,不如一开始就别努力。”

现在很流行一个词是Fire人群,它指财务独立,提前退休的人。
这类人群奉行先攒钱、后享受,通过降低物质欲望,来迅速攒够一年生活费的25倍。
理论上讲,能够攒到这些钱,就基本实现了财务自由。
每年光靠4%的理财收益,生活就已经足够了。
听起来是一个很理想的生活状态。

我的一个朋友珈珈,做自媒体的,写文章写的特别好。
研究生刚毕业就去了一家文化创意公司。
不到6个月,公司的运营也由她负责,做了小组长。
严格来说她算是在33岁退休的。
上班的时候经常出差,有一段时间都是半夜2点才睡的,每天飞来飞去,签合作。
她真的很拼命,有时候我都不理解她为什么这么拼。
由于长时间在电脑前处理工作,也有比较严重的颈椎病。
我们俩常常调侃是颈椎病友,但她比我还严重。
她的颈椎后面特别硬,都已经不像是一个年轻人应该拥有的颈椎,转动脖子时,能听到脖子咔咔响。

去年和她吃饭,她告诉我,决定退出圈子,不再工作了。
她回到老家山东,用工作积蓄买了一套房,安定下来。
当上班族拼了老命钻进地铁时,她的一天才缓缓开始。

起床后的第一件事,是把窗户打开。清晨的空气总是格外清爽,当室外的空气与室内融合,整个房间就活起来了。冬天,她会一边听收音机,一边泡脚。然后跟着NHK跳一套广播体操。 如果哪天觉得头重脚轻快要感冒了,就给自己沏一壶驱寒的橘子茶,窝在暖炉被里一动不动。打扫、做饭、看书、写日记……流逝的时光都花在了琐事上。三餐是最基础的一菜一汤,研究自己喜欢的美食。让自己的节奏慢了下来

下午她会去散步。重点是远离车站、广场等信息泛滥的场所,前往安静的河川或山道。只要专注地观看天空、树木和河流,就能感受到世间绝大多数事物的微不足道。兴之所至,她也常看路边的房地产广告。感叹“住在一线市中心的话,要像牛一样干活才能付得起这个房租吧。”

我和珈珈都是做着自己热爱的行业,但是还是会觉得很辛苦。
更别说那些为了生计,在不爱的岗位日复一日消磨热情的人,会有多痛苦。
看到这里,停下来想一想:你有没有过一瞬间有过退休的想法?
但作为普通人,攒够一年生活费的25倍,不是那么容易的。
35岁退休,失去收入来源,一定会伴随着恐慌、焦虑。
在这个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我们的欲望和钱绑在一起。
想要达到极简生活,为退休开源节流,谈何容易。
但是,一定要攒够钱,才能从世俗的工作里全身而退吗?
不一定。

之前看过一部日本记录片《做二休五:钱少事少的都市生活指南》。
主人公大原才27岁就已经开始半隐退的状态了,
一周只上两天班。
吃饭、洗衣、打扫、理发、运动,那些上班族需要花钱消费的事情,大原通通都自己做。
“人一旦没钱了,灵感便会浮现。”
但隐居的目的不是省钱,而是可以尽情地做喜欢的事。
比如读书、散步、素描、看电影……
他如此专注于这些朴素的事情,其余的欲望和享受被通通割舍。
至于物质上的生活标准,只要不失去人类的尊严就好。
大原称之为,性感而不低俗的隐居。
他自给自足。

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我们忙着满足自己内心的欲望。
但物欲却成了束缚自己的枷锁。
在经济导向型的社会里,我们饱受压力,不知道何为生活。

有时候我在想,我们这一代人,到底想要的是什么?
不过就是好好生活,住得好,吃得好,灵魂自由且能够独立思考,死得轻松无痛苦。
但生老病死常常不由我们所控制。
你不知道哪一天,就会忽然刷到某个熟人生病的消息。
新入职的同事聊起他前两年在公司的事情。
他隔壁工位的一个计算机男孩,31岁未婚,18年4月猝死在出租屋。
在他去世一天后大家才发现这件事,他离开的时候没人知道。
同事很感慨,因为这件事,他开始思考活着的意义。

人生就像一个魔方,有很多面。
有时候问问你自己,你到底想要的是什么?
努力拼搏奋斗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人们并不一定都得过的一模一样。
《人生果实》的记录片里面有说;
人生果实并不是人生走到终点的那一刻才有的,
说是果实,其实更像是口袋里装的星星。
是代表着每一个独一无二的瞬间的星星。
但是装星星的口袋每个人都有,
有星星的路每个人都会走。
他们有他们的人生,
我们可以继续努力我们的果实。
点个【在看】,与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