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优于对话,对话优于阐述
一
几乎所有常规的推理作品,都有一个固定的讲述模式,先是发生案件,再是侦探寻找线索,整合分析,最后是揭示真相——这时势必进入大段的阐述情节中,再通过在场人物的交流,话叠话,把案件的来龙去脉给观众(读者)捋清,最后一束聚光灯打在那位“不可能凶手”身上,Ta露出截然不同的表情,故事完结。
“真相揭示”本是故事的高潮环节,但由于长篇累牍、场景单一、缺乏动作,已经很难满足如今观众的口味。我记得在资料馆看1941年的《马耳他之鹰》时,最后的谜题就是用“说话”的办法解决,看得我犯困,该有的观影高潮并没有到来。这样的展示模式,已然成为一种“古典”作派——这是好听的说法。在如今的作品里还敢这么做,就是“过时”。

创作推理作品的所有努力,就是给出一个颠覆性的真相,因此解谜占据的篇幅难免会较长,如果全由侦探话语阐述,构成真相的材料繁多有时会给观众造成费解,这就容易消弭掉该有的高潮带来的冲击力。
视听语言与时俱进,为了更有动感,更炫,让观众保持注意力,如今的悬疑动作片大多采用交叉讲述的方法:阐述和画面并行。在柯南的动画中,解谜过程插入惊险的闪回画面。近期两部“老派”的侦探电影,《东方快车谋杀案》和《利刃出鞘》,也都是以还原作案画面来配合最后的推理阐述。
如果是非推理故事中的“阐述”呢?有经验的创作者谆谆教导:如果没起到点题作用,大可全部删掉。在故事中,阐述不仅枯躁,而且天生带有“说教”味,如果该理论真的在故事中必不可少,可以看看好莱坞动作电影的做法。
——在阐述的过程中插入一个即时画面,将阐述隐成旁白,以削弱阐述的存在感。
《超人总动员2》中间有一段反派宣言,算是交代了反派的作案动机,如果用镜头来拍这段阐述,一是会让观众走神,二是会导致故事节奏失衡,电影采取的办法是,以旁白的形式楔入到女超人追凶的动作戏之中,两者相得益彰,不仅消除了阐述的理论的“正经”,又使动作在这个阐述背景中有了别样的意味,并推进了剧情。
《侏罗纪世界2》中,在救助恐龙时,需要阐述这只主角恐龙的成长故事,总共用了两个画面交叉交代,一个是帐篷内恐龙的死前救助(男主的讲述),一个是实验室女孩意外看到的恐龙小时候被驯化的视频过程(实况),两个画面切换,信息结合。在单位时间内让观众接收到紧实丰富的情节,从而“物超所值”,这就是与时俱进的、有经验的编剧法。

受此启发,怎么解决推理小说最后揭示真相的大段阐述?我有意识地学习这种交叉切换法,在解谜的过程中,插入一点事实的现时性画面,阐述与画面相结合,产生动感,更有层次,减轻读者读长篇理论的乏味感受。如果阐述可以隐掉,我会去掉侦探推理环节,直接转场进入真相画面。
二
生活中我会常用一个看起来没什么用的记忆法,将一长串数字变作奇特的画面记下来。因为我初中三年未分班,每位同学都有固定座位号,将座位号的数字转化成同学的面孔,有时一长串随机数字可以通过画面牢记在心。比如电影取票码39720069,很快可以转化成一套视觉语言牢记:鸡(朋友的座位号39)去(7谐音)动物园(200=zoo)遛(6谐音)狗(9谐音)(我一般将“69”想象成69式性爱,画面会更奇特)。
根据记忆力原理,人们对画面的记忆力比理论数据要牢靠得多。这就是为什么,一些有经验的类型小说家在描述重要人物长相时,简明扼要地写Ta像某位明星,而不是细细形容他的五官、穿着,脸上的某颗痣。后者不管形容得多么细致,你也很难在脑中具象地浮现出一个面孔,但“像某位明星”,这个人物的面孔就牢记在你心底了(当然这种描述法在一篇故事中也不宜多用)。
挪威类型小说大拿尤·奈斯博很明显是用电影思维在写悬疑小说。电影思维,也即全知视角。第一人称视角像是长镜头,只有主角“我”在场发生情节才合理,不在场时只能根据碎片事实拼凑,多有掣肘,无法“面面俱到”。
在《猎豹》第三部分的最后一节,写的是潜水队员寻找尸体。以第一人称视角讲述,这一章顶多就一段话解决的事儿:潜水队经过怎样的搜寻,最后找到了尸体,尸体的状况怎么样。干巴巴、阐述性的语句。在尤·奈斯博的全知视角笔下,这一小节,照样有一位有姓名的主角来引领情节,作者细细描摹他在水下的视野,他的恐惧,他遇到的惊险,最后高潮揭示,尸体找到了。哪怕后面再没出现这位潜水员,但你会记住这个人物,也会觉得这样的画面性展示饱满、好看得多。

在类型小说中,人物的行动等同于画面,只要写,并且写得不坏,读者愿意一直跟。
但是,如果一味提供画面,而画面对推进情节的作品极小,这个画面可能就会成为累赘,拖垮行文节奏。
刚开始给魔宙公号写《狗仔夜行》时,因不习惯公号环境,常常会深陷人物对话中,主笔(徐浪)给了一些很有用的建议:尽量试着将对话转成白描,因为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对话的出现,会让他进行二次转换,想着这句话是谁说的,有何目的,这会干扰他的阅读快感。但白描手法,读者不会停留,会一直读下去,信服情节,形成流畅度。
这样的快节奏写法,阅读感不错,但也有其缺陷,如果情节太平,容易一晃而过,难以留下鲜明印象。但却实在给了我启发,之后在写类型小说时,我会尽量将确凿的、没有反转空间的、对人物塑造意义不大的对话以白描的手法浓缩交代,使情节紧实,增加读者阅读的流畅度。
在类型小说的写作中,人物的行动(画面)总是优于对话,而对话优于阐述。
当然,以上个人经验也仅限类型小说的写作,真正的文学没有技法和界限。
公号:抹掉一个梦
-
歌尽桃花y_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5-20 23:10:32
-
華而不实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5-15 08:30:05
-
野草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5-13 10:46:46
-
彭濑薰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5-09 16:56:19
-
laost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5-08 21:39:56
-
祈晴祷雨济世界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5-08 19:37:03
-
benben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5-08 19:25:27
-
Hiina Kapsas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5-08 14:48:39
-
süden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5-08 14:09:40
-
北渺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5-08 13:33:18
-
Hannah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5-08 13:1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