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轴 | 深山藏古寺,竟有千年魂
日本有一座南禅寺,是京都名刹,因为与德川幕府关系密切而得以重建和兴盛,更因为临济宗南禅寺派的大本山而声名隆旺,成为众多观览者梦寐以求的地方,游客络绎不绝,他们在此处观赏风景,浏览古建,拍照留念,其中不乏很多渡海赴日的中国人。推移时间之轴,日本这座南禅寺始建于镰仓后期的正应4年(1291年),而此时远在中国五台县东冶镇的另一座南禅寺大佛殿已经高龄509岁,并且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木构大殿,亚洲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比声名显赫地佛光寺还要早“出生”75年。很多日本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找寻这座藏于深山的唐代古寺,顶礼膜拜,叹为观止。

时光飞逝,距离日本南禅寺始建646年后,传说因为日本人声称“要看唐代木构建筑得去往日本奈良”,梁思成先生苦心寻找,终于在1937年亲眼见到了他梦寐以求的唐代木构建筑——佛光寺东大殿。梁先生欣喜之情溢于言表,投入到对佛光寺的各项测绘当中。可惜,岁月和时间有时候总是会和人们开个玩笑,1937年,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悲伤的年份,“七七事变”爆发,致使梁先生不得不提前结束了行程,他北返代县,恰恰与另外一座更加古老的唐代木构建筑—南禅寺失之交臂,而南禅寺距离佛光寺只有50公里,一位伟大的建筑学大师和一座伟大的建筑渐行渐远。
南禅寺静穆地“藏匿”在它出生的地方,悄无声息,也许只有它的四邻之人才能日日与它相视而笑,如此,时光如梭,川流不息,时间轴被拨弄到20世纪50年代。为什么要将时间“调”到此时呢?因为,此时,一群人发现了这座“老当益壮”的唐代遗构。在一次例行的文物工作普查中,南禅寺大佛殿的面纱被渐渐揭开。





1954年 《文物参考资料》 第十一期 上有这样的记载:
在同蒲铁路忻县至蒋村支线的终点站蒋村下车,再乘马车东行四十里为五台县属的东冶镇,镇北十二里有小村名李家庄,南禅寺即在村后土岗上。寺现存山门、观音殿、罗汉殿、伽蓝殿、护法殿及大佛殿,另有东院正殿三间祀阎王及东禅房三间,寺的建置在县志、清凉山志中均无记录......
它在五台诸寺中规模最小,大概当时就不是重要的佛寺,所以找不到关于它更详细的历史记载,可能这也就是它能幸免于会昌灭法的毁灭,而得保留下来的原因。
翻阅现有的史料、志书、佛典,似乎都无法找到南禅寺的踪迹。从南禅寺的形制来看,它的确和佛光寺之类无法相较,甚至有些“寒酸”和“简陋”,可是这也许也正是它能被留存下来的原因之一吧。大唐会昌五年(845年),唐武宗李炎大规模灭佛,距离南禅寺不远的佛光寺也未能逃过大难,销毁殆尽,如果不是愿诚矢志不渝,最终在大中十一年(857年)重新复建佛光寺,也许在五台地区,就只有南禅寺一个“大唐人”孤零零地对抗岁月的侵蚀。但,是金子总是会发光的,也许它的光芒吸引了那些文物考察者。可是,谁来证明它就是唐代木构建筑呢?
如果古建会说话,南禅寺大佛殿一定会铿锵有力地说出:我自己来证明。可惜,大音希声,南禅寺静谧地伫立在那里,一句话也不说。所以,文物考察者只能仔细摸索,一寸寸的查找,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终于在南禅寺大佛殿西缝平梁下发现了墨书题记:因旧名旹(时)大唐建中三年岁次壬戌月居戊申丙寅朔庚午日癸未时重修殿法显等谨志。
根据题记,“因”是顺承的意思,“因旧名”就是顺从旧时的名称,后有“重修二字”,可见是重新修建,虽然无法确定南禅寺的始建年代,但能够基本确定南禅寺重修的年份。大唐建中三年时值唐德宗李适时期,也就是公元782年,其重建63年之后,遇到武宗灭法事件,只是躲过了这一劫。
南禅寺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又或者是怎样躲过浩劫的,时代太过久远,又没有确切的记载,实在难以查证。有人说,它身居僻远之地,又不在官册名录之中,所以躲过一劫;也有人说,它作为乡村小庙,也许有着特殊的使命,在当时中央集权无法真正触及到的地方,以及地方政权的抵触,可能也是原因,不论如何,南禅寺“幸免于难”。随后,南禅寺在当地村民的悉心呵护下经历了一次次地震,分别是:
宋景佑四年十二月(1033年)7.3级地震;
宋建中靖国元年十二月(1102年)6.5级地震;
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 6级地震;
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 6级地震;
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 6级地震;
清康熙三年(1664年) 5.5级地震;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 7级地震;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8年) 5.5级地震;
八次5级以上的地震或多或少地冲击到了南禅寺,可是南禅寺却都渡过劫难,依然屹立在始建之地。足见唐代工匠的手段和技艺的精湛,也能看出,唐代建筑水平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准。
在风雨交加,地动山摇的岁月冲洗下,南禅寺慢慢地变老,深藏在五台县东冶镇李家庄村。1961年,南禅寺被定义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惜它依然有如身处“桃花源”一般,“不足为外人道也”,很多人都前往五台山拜佛、旅行,与香火鼎盛、人声鼎沸的台怀镇相比,南禅寺算的上“门前冷落车马稀”了。直到13年后,南禅寺又再次迎来一批关心和保护它的人。
就在前一年,也就是1973年8月,国家文物局和山西省文化局邀请了国内建筑、古建筑学界的专家、教授、工程师以及技术人员实地研究。这已经不是他们第一次进行实地研讨,其实国家从1972年便汇集各方面的专家、学者进行勘察、发掘、测量、绘图,制定修缮方案,但并没有付诸实际行动,因为国务院曾发文要求“修缮保护,必须慎重”。经过多次研讨,1974年上半年专家组再次修改和补充修缮方案,对南禅寺周边地形进行测绘,才在8月份报请国家文物局核准,付诸施工。

1974年9月11日,50多名工人干部在前期准备的基础上开始拆除,一边进行拆除一边进行化学加固,并在木构件的表层和卯榫等隐蔽的部分渗入生桐油。桐油是一种优良的带干性植物油,附着力强、耐热、耐酸、耐碱、防腐、防锈,加入生桐油就是为了防腐,桐油干透后,10月21日开始进行立架安装,11月中旬,架木、檩、椽、望板上齐,大佛殿周边的其他设施,诸如明台、月台、台阶修缮完毕。转过一年,1975年5月,安置大佛殿的门窗,安好脊兽,对大殿内进行相应的修饰,而后还修缮了南禅寺围墙、做了绿化,整个工程在8月份才全部完成。从开始施工到完工,整整用了一年,可从制定修缮方案到修缮完毕却用了4年时间。面对千年前的国宝,每一个修缮细节其实都是“危险”的,也正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南禅寺,让它能抵抗岁月的侵袭,那些为止付出的工人们,可谓是殚尽竭虑。年代久远,也许当佛光寺修缮完毕时,专家、学者和工人们站立在大佛殿前,阳光从大佛殿的檐角滑落,他们用指尖触碰着光线,那一刻,时间凝固了,仿佛曾经的匠人们与他们心灵相通,他们都是奇迹的缔造者,也因为他们的双手,让大唐的遗风穿过时间,与未来相遇。

南禅寺形制较之佛光寺就要小得多了,而且也平淡无奇许多,可是它的故事却也惊心动魄、扼腕叹息。时间有时是残忍的,时间轴一旦形成,就再也无法抹去,在南禅寺的时间轴上,有一段“不忍卒读”的记忆,可惜它就实实在在的被刻在轴线上。时间来到1999年11月24日。
那一日,晚上7时左右,三名胆大包天的歹徒趁黑潜入了南禅寺,打伤了南禅寺的管理人员,把他们绑了起来,割断电话线,凿开佛坛上佛像的胸部,掏走了佛像内部的宝物,普贤菩萨的后背也被凿开,其余几尊塑像同样受到破坏。唐代特有的两尊最美丽的“似宫娃”供养菩萨被锯断劫走,狮童塑像也从脚跟处被掰断劫走。
专家估计这可能是文物贩子指定不法分子,有组织有预谋地抢劫,然后迅速走私出境。一般人不会知道这个山间小寺的价值,更不会知道佛像的胸腹中藏有佛经宝物。被盗走的文物至今仍下落不明。南禅寺大佛殿原有唐代彩塑17尊,经过此次劫难,现存14尊,而且也都不再完整,有的残缺不全。如此情景,真是痛心疾首。

如果时光倒流到唐朝,南禅寺也许只是有零星香火的小寺小庙,与在五台山中心地带那些“佛光普照”的大寺相比,它根本就不会入了香客的眼。可是,也正因为它深处偏僻之所,身形狭小,它才能保存至今,散发着唐代的熠熠之光。又因为它的孤独,造就了它的珍贵,才引来了豺狼的觊觎和掠夺,历史就是这样的难以预料。
千年了,南禅寺仍旧携唐代遗风在岁月的洗练下不卑不亢,它身上不仅烙刻着大唐的时代风貌,也充盈着唐代工匠精益求精的非凡匠心和技艺自信,也正因为这经历了千年的工匠之魂,南禅寺才在深山中古朴静雅,静待时光。

-
勇敢的小宁同学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7-20 07:5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