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来:今天的一切,都是历史决定的
(10多年前的一个采访,写得并不好,但工作压力那么大,还能写成这样,也就说得过去了)
每写完一本作品,阿来都会故地重游,一是为了感恩,二是构思下一部作品。3年了,当《格萨尔王传》终于完成,阿来开始筹划他例行的旅行。然而,7月份,刚刚上路,就因事不得不中断。
最年轻的茅盾奖获得者,唯一获茅盾奖的藏族作家,阿来身边向来不缺乏传奇,这次又与传奇的格萨尔王史诗联系起来。当出版商向阿来提议,征集更多的人参与此次旅行,阿来并没认真想过,这意味着什么。
“我原以为,就是找比较熟悉的3-4个记者跑一跑,增加一下彼此的了解,没想到,光媒体就来了30多人,我从来没带这么多人跑过。”寻找格萨尔王传说,是一条艰苦的路,沿途很多地方没有宾馆,许多路要靠双脚来走。
从8月15日到8月23日,“阿来带你游西藏”成了一件轰动新闻,阿来曾生活过的那些平淡的日子,包括露宿在星空之下,还有那些高原,以及跋涉,都成了都市人难得的体验,被写成了各种各样的故事,在报刊上连载着。
“这是一个故事过剩的时代。”阿来笑着,但他知道,《格萨尔王传》是一次绝对新的尝试,她在用真正文学的方式来讲述、体验,这正是3年来他孜孜以求的结晶。
关于格萨尔王
为什么要写格萨尔王?这对阿来而言,几乎不是一个问题,在阿来看来,创作是从内心奔涌出来的,与他人无关。包括他的茅盾奖获奖作品《尘埃落定》,曾经被出版商束之高阁4年,当它震惊文坛时,人们却忽略了,它并非为读者的喜好而产生,它只是一本坚强的内心独白。
“读者那么多,我怎么知道大家想什么?”阿来甚至发出过“作家为获奖而创作是可耻的”感慨。
然而,写格萨尔王是充满太多风险的一件事。
首先,格萨尔王传是一部英雄史诗,已经流传了上千年,过去都是口头传播,因此版本异常复杂,同时,它还是世界上最长的一部史诗,共150-160万行,阿来算过,如果转换成300-400页的书,得80-90本,如今,要把这么大的体量浓缩成一本,还要保留故事中最精彩的部分,这并不容易。
第二,一部流传上千年的史诗,对于很多读者来说,他们已熟悉了其中的许多内容,要讲出与众不同的东西,讲出自己对故事的重新解读,而非简单的缩写,这是更大的挑战。
采风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从不同讲述者口中去发现新的细节,从而不断激发想象,丰富创作。“这对于普通人来说,可能不那么重要,但对作家很重要,文学就是用细节讲故事。”这是一个激动内心的旅程,许多发现让阿来狂喜,然而,那却是旁人无法理解的。
整整在甘孜到达阿孜一带跑了一年多,才回到书斋中,然而,当创作遇到困难时,他又一次次回到故事的起点,寻求答案。仿佛福克纳,阿来离不开属于自己灵魂的那片土地,在那里,故事像土豆一样在大地下面生长出来,它滋养了一部真正的创作。
“我们生活在一个故事过剩的时代,电视剧、电影包括新闻媒体,大家都在讲故事,如果没有特别的东西,不如不写。”对于《格萨尔王传》,阿来表现出极度的自信。
关于历史
阿来的每一部创作,都带有鲜明的历史记录的痕迹。
对于历史的那份情感,与一个人的成长经历也许是息息相关的。16岁之前,阿来的世界只是他出生的小村子,10来户人家,陪伴他的只有传说和被大山圈定的天空。年少时,一支地质探测队进驻,阿来开始山外的世界产生兴趣,16岁,阿来外出务工,成了拖拉机手。1977年恢复高考,阿来开着拖拉机去报名,当时他报考的是地质探测专业,在他的印象中,只有地质探测,才能去很远的地方。然而,命运让他成了一名师范生,并当上了老师,教的恰好是历史。
生命中太多重要的经历,与历史相关。
“今天是历史决定的,未来是今天决定的,而要想在今天做出正确的选择,我们就要从历史中获得智慧。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这是它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但历史不是自动被记住的,需要不断重温。”阿来说,“写格萨尔王传,表达的是一种追问,重新书写历史,这在文学中很常见。”
书写历史,是否会得到年轻读者认同?阿来表示,格萨尔王传是自己要完成的,不为讨好读者,读者不喜欢,他也一定要写。“知道过去是重要的,人有很多不同,总有人喜欢和不喜欢。”
关于艰辛
在阿来成功的背后,艰辛与传奇的分量是同样引人瞩目的。
阿来真正成为文学爱好者,已经25岁了,在一次“笔会”上,他开始创作,那是以“交作业”形式完成的诗歌,令阿来意外的是,它被《西藏文学》发表。那是一个人人想当伟大诗人并准备流芳千古的年代,四川诗歌流派多如牛毛,诗歌老大此起彼伏。那时,几乎没人注意阿来。
30岁时,阿来在家乡阿坝州约7万平方公里上,进行了一次苦行僧式的漫游。回来后,他写了一本诗集和一部小说,他开始认真思考:是不是要将业余爱好成为转化成终身职业?
作家的职业如此艰辛,如果不是人民出版社编辑的慧眼,《尘埃落定》仍会尘封在仓库中,对于太多以文学为职业的人来说,创作只是商品,它的商业价值更实际,也更真实。
不停地在高原上行走,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土地中挖掘着创作灵感,阿来不以为苦:“艰辛总会有一些,但我不想多讲,我不知道为什么中国人特别喜欢强调职业的艰辛,既然你选择了,你就不可能只选择它快乐的一面,而去掉它艰难的一面。每个职业都有辛苦,习惯了就无所谓,写作的人为得到材料多跑一点,辛苦是应该的。”
“既然选择了,说这些没意思。”写作《尘埃落定》时,阿来曾说,那是“投入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因为爱,让阿来的创作如此纯粹。
关于下一部
最好的是下一部,几乎所有的作家都会这么说。
喧嚣的回访之旅匆匆而过,阿来不愿多提,那是一次商业活动,热闹到影响孤独的程度。坐在星空下,还要关照他人安全等问题,而不是自我的内心。
“出版商这么搞,我也能理解。”阿来的回访,都有激发下一部创作的含义,那么下一部是什么呢?“大概有3-4个故事在我心中,现在没有确定,在路上我也还在朝思冥想,关键是在故事中能否有新发现,仅仅讲一个故事,没什么意义。”
一个正在发芽中的故事,需要土地赋予的营养。“每个故事,都是土地自然生发出来的,是在土地上,和土地上的人群中,受到感触,才有可能去写。”
当年,福克纳在给21世纪福克斯公司写剧本时,负责人说:“如果暂时写不出来,你就回家去写吧。”没想到,福克纳失踪了,原来他回了自己的故乡。因为那就是他的家,只有在那里,他才能写出真正的东西。
《格萨尔王传》从阿来的内心中流淌出来了,但作为一部经典之作,每个读者内心中都会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格萨尔王,人们会认同阿来的解读吗?会不会因此引起争议?
阿来笑着:“这是一个争议时代,还有一些人为了争议而争议,包括我这本书,还没有争议,你已经在帮着我设想争议了。其实很简单,我写的不是官方文件,人们爱解读,乃至不读,都自由的。”
阿来:当代作家,藏族,1959年出生于四川西北部阿坝藏区的马尔康县,初中毕业回乡务农,后考入马尔康师范学校,毕业后做中学教师近五年。982年开始诗歌创作,80年代中后期转向小说创作。他创作的长篇小说《尘埃落定》获得了茅盾文学奖。
唐山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四大天王为何“班味”浓 (2人喜欢)
- 《儒林外史》不是讽刺小说? (2人喜欢)
- 2024年,几本易被忽略的历史佳作 (16人喜欢)
- 凌家滩,一眼五千年 (2人喜欢)
- 重看路遥:无法从容的人生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