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展记
查看话题 >杭州展100|明清闺阁展,挽袖作新词
《杭州展100》旨在搜集杭州的100个推荐展,深入浅出地呈现每个展馆各自特色,让大家更好地理解每次展览。
五一假期炎热时,杭州扇博正在悄悄展示明清闺阁百态。
“杭州扇博物馆”,一楼是常设展,展出扇的历史。这次的“明清闺阁展”是临展,在二楼,展出3个月,主题是“挽袖作新词”。

布局
闺阁临展位于扇博二楼,可能由于扇博一楼本身可看之处非常多,闺阁展藏在二楼容易被遗漏,又或运河边的展本身人流就少,五一长假去看展时,零星只有五六个人。
闺阁展的布局非常清晰,除序厅和尾厅外,分为四个部分,四个展厅展示明清闺阁的意象。四个主题层层递进,从基本概念入手,再到闺阁女子的诗词、绘画、女红,将幽闭小窗的形象展示出来。又通过耳熟能详的才女形象(柳如是、朱淑真)的词藻,把她们的才气、幽怨从明清时期拉回现代,让我们能在看展时快速有共鸣,同时又能够带走自己的思考。


壹·缘 | 衣作绣,锦作缘
Chapter I: Costumes as Painting, Sleeves for the Decoration
闺阁展的主题,叫做“挽袖作新词”。主要从闺阁意象的“挽袖”入手,先介绍了袖子上装饰的起源,再到尊卑有别,以及清代“袖饰”的重要性,引出了“挽袖”这一称呼。
贰·工 | 贤良淑德尽在“红”
Chapter II:Embroidery as the Virtue of good Wife
“女红”是明清女子文化中无法绕开的主题,它尤其是闺淑们必须掌握的技能,甚至是女性被社会认可的身份象征。
展馆展示了各类精巧的缂丝挽袖、拉锁挽袖、垫绣挽袖,介绍了挽袖在巅峰时期的不同形式,及女子寄托在挽袖上的各类图景——有花草鸟兽,更有庭园人物。都是闺阁女子对外界、对自己身份的想象和寄托。
此处引出闺阁女子形象也是水到渠成了——“美人有神有态有趣有情有心”
展馆的这个文案很妙,从单纯的物质挽袖引到穿戴它们的闺阁女子,以期窥探她们的内心世界。看到展馆对各类明清著名才女介绍时,我脑子里冒出了几个字:
明清女子天团
在乾隆、嘉庆年间,有这么一波女子,是袁枚的学生,也即“随园女弟子”,她们会绘画会作诗,诗画穿过百年时间,隔着玻璃我们欣赏着她们的创作,也在想象那个时代的女性是如何在日复一日无聊生活中用笔触寄托着自己的心情。



叁·纹 | 衣不在衣而在意,纹不在纹而在文
Chapter III:Costumes as unspoken Words
经历了漂亮的挽袖、精巧赞叹的做工,和日复一日的针绣,是时候把活生生的闺阁女子的心情展示出来。
张爱玲说,对于不会说话的人来讲,衣服是一种语言,随身带着的袖珍戏剧。
尤其像旧居深闺的女子,她们常日针绣,挽袖技艺炉火纯青,该怎么把自己的每日情绪寄托出来呢?都在一针一线,那些绣品里,藏着她们不便明言的心思,以针代笔,花在了装饰的图案上。
在看精细花纹时,想起李清照那句“见客入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女孩子的意态,和身上挽袖层层叠叠的花纹心思,不知不觉中弥漫在诗句里。

肆·衣 | 重饰华服,美人如画
Chapter IV:The Luxurious and the Gorgeous

尾 |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我钟爱这个临展的又一原因,在于它表现明清闺阁时,把那种束缚女子“吃人的”、“愤怒的”、“怨怼的”情绪,用层层叠叠的画卷、展陈甚至是展陈帘子的装饰,来带出来。比起愤怒地批判,它把所有女儿家的难过情绪,幽怨、郁闷,化作意象丰富的楷体字,写在多媒体幕布上,写在一帘帘的幽梦里,表达在层叠交错的展陈设计中了。
观众在看完后,带着许多的惆怅,在对闺阁女子的赞叹声、挽袖精妙技艺的啧啧称奇中,离开。


看展小tips:
1、闺阁展在2楼,时间不充裕的记得先去二楼好好欣赏临展,之后再回到一楼看常设的扇博展;
2、临展看完,可以在前台扫码做问卷(内容是对展览的评价),前台会送一个“运河圆梦”的小册子,是运河申遗成功后的篆刻印章,可以带走收藏;
3、喜欢做手帐的朋友,可去前台盖“中国扇博物馆”的章,我是盖在了“运河遗梦”那个册子里;
4、在尾厅偶遇了展馆摄影团队“真人摄”,聊起了这个临展的用心之处(包括现场拍摄素材、录制纪录片,以及做临展时参考文献有几十处,像一篇小论文)。他们介绍到不久还会录制一个闺阁展的纪录片。在杭州这样一个“展馆荒漠”,能有如此用心团队在拍摄素材,记录看展人的时光,真的很值得来运河边逛一逛,看看展了。
展览日期:2020年4月25日至2020年7月26日
展馆地址:中国扇博物馆(拱墅区小河路450号)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9:00~16:00,周一闭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