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点都不喜欢新加坡
刚Jal在msn上问我
edith,will u back 2 S‘pore?
我没有半晌的犹豫,直接no了回去
我就一直思考为什么我不愿意待在那边
新加坡主要有华人,马来人和印度人,而如果你是去过或者生活过的人便知道华人(我是指拥有新加坡国籍的人,无论是土生或是各种方式移民过去的,这一点必须提到,非常重要)是一等公民,马来人居次,印度人最后。当然如果有白皮肤的人的话,根据亚洲人对白皮肤的特殊崇拜,那么整个排名会向后顺延。
可是,我要说的是,在新加坡,只要你拿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护照就是最低等的公民。虽然我不愿意说,但是事实如此。
我最讨厌便是华人之间无谓斗争,毫无意义。也许是华人都太优秀了,谁都不服谁,所以造成了华人互欺的现象。
对的,我知你会问如何辨别新籍华人和中国人
一般来说,也许我待得不够久,也许我极端了,但就我观察,土生新籍华人一般交流时不讲中文,他们随时都在讲难听的要死的新加坡式英文,发音语法全不对,还乐此不疲,非觉得自成一派。有时再夹杂一些中文,当然出于炫耀,而且发音奇怪,就形成了一种规模宏大的中国人听不懂外国人听不明白的状况,也就导致了新加坡土著的自己的生活圈子。(这么想的话,新加坡小孩还挺可怜的,觉得自己英文不错,可惜只有自己人听得懂……)还有一部分是新籍移民,技术移民这群人很奇妙,他们能非常快便融入新加坡土著的行列,我习惯叫他们“新土著”,时间久了便和他们有了一样的脾性。投资移民就不一样了,大多文化素质并不高,英文懂的不多,不太能融进圈子,但是投资嘛,票票嘛很讲得通,这么通用的语言让新土著都敬仰三分。
而在新的中国人大多是学生和外籍劳工这两种身份。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容易区分的原因,而且也是受到歧视的原因。
SMU是新唯一在闹市区的大学,极近乌节路,我就非常喜欢观察来往的人群。我有一个奇怪的发现,那就是在乌节路基本上你只能看到华人。除去DFS是外籍人士出入的地方(其实大部分也是华人进出)其余基本都是华人撑天。比如两家伊势丹,高品位,大品牌,折扣少,贵的要死,新币兑人民币也不划算,即使如此仍不能减少华人对“品质”的追求。邵氏大厦每天空转的电扶梯,义安城空旷的广场。我只能说,华人支起的经济命脉在新加坡是当之无愧的。
我基本不在新加坡购物,一来赚人民币花新币不划算(新加坡随便一份报纸要1新币,约合人民币5元),二来和导购交流有障碍,不是语言上的而是精神上的。虽然很多新加坡限定很诱人,但是这么贵的价格实在划不来,大家又不是职业收藏家。
一次在Jimmy Choo试鞋,新加坡的导购斜睨我书包上的加菲咪玩偶,一脸诡异表情,在她们眼里能带到街上的包包一定要拴上丑到爆的PRADA熊或者GUCCI玩偶(新加坡的女孩子基本不用LOUIS VITTON的,她们的眼里只有大陆客才是这些东西的发烧友)
越写越像新加坡装bility指南……
anyway,继续
同样的一个月后,我在香港机场转机,也是Jimmy Choo的店,几个香港女孩子很开心的用蹩脚的普通话说,你的Garfield非常可爱!see?HK果然不可分割。
但是新加坡也有很好的方面
比如
那边治安非常好,我对鞭刑印象深刻,专门采访过一些人,也做过这方面的presentation,用蘸过马尿的藤条打在屁股上的感觉……啊……我突然想到满清十大酷刑……
所以女孩子自己一个人晚上上街都不用怕的,这也就是为什么爸妈很愿意我去那边念书。
还有,那边夜宵很流行,在那边胖了不少,各种好吃的(但是后来证明台湾这方面胜过新加坡)。
新加坡的男孩子教养很好,很绅士,虽然不一定每个都是丹迪,但是至少不会吓人,会主动走在女孩子的外侧,会帮忙开门,会一直关心女伴。
如果是追星族就幸福了,随处可见明星,他们都低调的很,墨镜后面的脸和镜头前并不相同,想辨识还是靠狗仔,哈哈~
最最重要的,NUS是我最喜欢的学校
太晚了,结到这里,想到了再继续……
edith,will u back 2 S‘pore?
我没有半晌的犹豫,直接no了回去
我就一直思考为什么我不愿意待在那边
新加坡主要有华人,马来人和印度人,而如果你是去过或者生活过的人便知道华人(我是指拥有新加坡国籍的人,无论是土生或是各种方式移民过去的,这一点必须提到,非常重要)是一等公民,马来人居次,印度人最后。当然如果有白皮肤的人的话,根据亚洲人对白皮肤的特殊崇拜,那么整个排名会向后顺延。
可是,我要说的是,在新加坡,只要你拿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护照就是最低等的公民。虽然我不愿意说,但是事实如此。
我最讨厌便是华人之间无谓斗争,毫无意义。也许是华人都太优秀了,谁都不服谁,所以造成了华人互欺的现象。
对的,我知你会问如何辨别新籍华人和中国人
一般来说,也许我待得不够久,也许我极端了,但就我观察,土生新籍华人一般交流时不讲中文,他们随时都在讲难听的要死的新加坡式英文,发音语法全不对,还乐此不疲,非觉得自成一派。有时再夹杂一些中文,当然出于炫耀,而且发音奇怪,就形成了一种规模宏大的中国人听不懂外国人听不明白的状况,也就导致了新加坡土著的自己的生活圈子。(这么想的话,新加坡小孩还挺可怜的,觉得自己英文不错,可惜只有自己人听得懂……)还有一部分是新籍移民,技术移民这群人很奇妙,他们能非常快便融入新加坡土著的行列,我习惯叫他们“新土著”,时间久了便和他们有了一样的脾性。投资移民就不一样了,大多文化素质并不高,英文懂的不多,不太能融进圈子,但是投资嘛,票票嘛很讲得通,这么通用的语言让新土著都敬仰三分。
而在新的中国人大多是学生和外籍劳工这两种身份。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容易区分的原因,而且也是受到歧视的原因。
SMU是新唯一在闹市区的大学,极近乌节路,我就非常喜欢观察来往的人群。我有一个奇怪的发现,那就是在乌节路基本上你只能看到华人。除去DFS是外籍人士出入的地方(其实大部分也是华人进出)其余基本都是华人撑天。比如两家伊势丹,高品位,大品牌,折扣少,贵的要死,新币兑人民币也不划算,即使如此仍不能减少华人对“品质”的追求。邵氏大厦每天空转的电扶梯,义安城空旷的广场。我只能说,华人支起的经济命脉在新加坡是当之无愧的。
我基本不在新加坡购物,一来赚人民币花新币不划算(新加坡随便一份报纸要1新币,约合人民币5元),二来和导购交流有障碍,不是语言上的而是精神上的。虽然很多新加坡限定很诱人,但是这么贵的价格实在划不来,大家又不是职业收藏家。
一次在Jimmy Choo试鞋,新加坡的导购斜睨我书包上的加菲咪玩偶,一脸诡异表情,在她们眼里能带到街上的包包一定要拴上丑到爆的PRADA熊或者GUCCI玩偶(新加坡的女孩子基本不用LOUIS VITTON的,她们的眼里只有大陆客才是这些东西的发烧友)
越写越像新加坡装bility指南……
anyway,继续
同样的一个月后,我在香港机场转机,也是Jimmy Choo的店,几个香港女孩子很开心的用蹩脚的普通话说,你的Garfield非常可爱!see?HK果然不可分割。
但是新加坡也有很好的方面
比如
那边治安非常好,我对鞭刑印象深刻,专门采访过一些人,也做过这方面的presentation,用蘸过马尿的藤条打在屁股上的感觉……啊……我突然想到满清十大酷刑……
所以女孩子自己一个人晚上上街都不用怕的,这也就是为什么爸妈很愿意我去那边念书。
还有,那边夜宵很流行,在那边胖了不少,各种好吃的(但是后来证明台湾这方面胜过新加坡)。
新加坡的男孩子教养很好,很绅士,虽然不一定每个都是丹迪,但是至少不会吓人,会主动走在女孩子的外侧,会帮忙开门,会一直关心女伴。
如果是追星族就幸福了,随处可见明星,他们都低调的很,墨镜后面的脸和镜头前并不相同,想辨识还是靠狗仔,哈哈~
最最重要的,NUS是我最喜欢的学校
太晚了,结到这里,想到了再继续……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