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
《归去来兮辞》可以说是陶渊明最著名的文章了。“归去来”,即归去之意,“来”只是一个语助词,无实意。如《晋书·祈嘉传》亦有“隐去来,隐去来,修饰人世,其苦不可谐”之语。“隐去来”义即“隐去”,句式与“归去来”相同,可证“来”之为语助词。
至于陶渊明为何挂冠归去,其自序言因妹丧,史传言因督邮而去,恐皆皮相之托辞。陶在《感士不遇赋》中说“卒蒙耻以受谤”,他曾仕桓玄,桓玄篡晋失败,余党大多受到株连,渊明或亦因之蒙耻受谤;加之“质性自然”,“违己交病”,适值妹丧,便托辞远遁。陶渊明是一个又简单又很复杂的人物,他的一些事情读其诗即可了解,但一些事情则要综合多方的信息考虑,才可能稍解其幽微心绪。当然有人说他的离开,是“悯晋祚之将移,深知时不可为”,则也许有点穿凿,且失于某种“后见之明”了。
《归去来兮辞》原文四句一节,全文共十五节,六言为主,兼有四五七言,读来错落有致,有高低抑扬的韵律美与节奏感。此文的高妙,前人多有提及,这里不妨抄录几条:
欧阳修:“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辞》一篇而已。”
李格非:“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痕。”
朱熹:“其词意夷旷萧散,虽托楚声,而无尤怨切蹙之病。”
方熊:“洵佳作,流宕潆洄,其音和易。然生动之致,独得灵均、长卿之风,修辞者不及也。”
要之,此文不仅是陶渊明人生转折点的标志,气体洒脱,一摅隐逸之高情,千载之下,犹能动人;也是别出机杼,前非歌而后非辞,欲断而复续,将作而遽止的超然之作,堪称“南北文章之绝唱”(宋庠语)。故而文人琴家解陶诗之义,合琴韵之趣,将辞赋入乐,创作了同名琴歌,并在几百年间广为传唱,转载于明清时期诸多琴谱集中。
此曲最早见于明代谢琳《太古遗音》,《新刊发明琴谱》《风宣玄品》《梧冈琴谱》《徽言秘旨订》等二十余部琴谱也刊载了此曲。其中,《梧冈琴谱》和《徽言秘旨订》琴谱代表了两种完全不同于《太古遗音》的传谱系统。三者之间实是异曲同名的关系,尤其《徽言秘旨订》系列琴谱中记载的此曲,从旋律曲调、段落结构到指法运用、演奏风格都与《太古遗音》系列大相径庭,惜今日并无人弹出。

就音响资料而言, “老八张”中杨葆元演奏所据谱本为较晚出现的《琴学丛书》。其中,不少泛音改为按弹,并增加了更多装饰性过渡音,添入轮指、跪指、撮、泼剌等指法,速度和力度上有很大变化。大量柔和的按滑音,尤其连续的“进复”,使得音调细腻连绵。从乐曲结构布局上说,与之前谱本相比,“声多韵少”逐渐发展到了“韵多声少”。
今人所弹则多本于较早的《太古遗音》系列中的《真传正宗琴谱》,又以刘景韶传授、成公亮定谱的版本最为流行。《真传正宗琴谱》中所载此曲,旋律繁简得当,声韵并重又易于传唱,可作为很好的琴曲独奏,亦能与陶文一字一音对照而不死板。很多重复的旋律,以及泛音的编排,都意在与原文中骈偶文辞对应,不少音乐句读也能和文辞句读结合的极为巧妙。成组泛音之外,曲中大量出现按滑音,且在不同地方添加“注”、“上”、“急”、“少息”等字修饰旋律,并提示演奏速度、力度及曲情。如开篇第一个字“归”,以“注”取音,后作“撞猱”修饰,这就使得旋律有所润饰,更加婉转华丽。
成先生对泛音的编排,尤其乐句节奏的切分、重音的处理和气口的转变,与他人略有不同,他更多处理为一种独奏曲而非琴歌,之后“帝乡不可期”句的散音亦可体现这一点。就听觉效果而言,大段泛音,从下准上行至上准,又旖逦直至中准,屏气凝神细细弹出,晶莹剔透,拍速也有起伏变化,灵动之余巧妙地推动了乐曲情绪的发展。泛音之后一句“云无心而出岫”的按音左手加花,以上下各取一音并回归本位音的“换/唤”(也有弹作很迅速的“退复”的)作修饰,尤为潇洒酣畅,不羁之余,真得脱然归去,陶然松菊之趣。
曾有幸在恭王府的雅集中非常近距离地欣赏过成先生以他心爱的“秋籁”演奏此曲。第一段边弹边唱,跌宕顿挫之中,深沉委婉,无限心事在琴音歌声中娓娓道来。之后则一气呵成,尤其点泛音时兔起鹘落,无比迅捷,从侧面看去,左手甚至带起一道残影,根本看不清手指,只见一团白光在琴弦上跃动,和在戏台灯光下亮的同样发光的白衬衣呼应。他眼睛不好,弹琴总要驼背,快要趴在琴上,但当时莫名觉得其人皎皎如月,濯濯如春园之柳,尊敬如神明。弹小曲仍如狮子搏象,亦可见先生之为人。
成先生晚年“喜欢到旁边的公园里放放风筝”,很少公开演奏,偶有演奏,这支曲子也是他极为偏爱的一首,一弹再弹,他真正在琴声中理解了陶渊明。无弦琴百代之后竟得秋籁知音,真是大幸。
世人但知陶渊明爱菊,不知他也爱松树,尤好言孤松。如《归去来兮辞》中的“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如散见于诗中的“冬岭秀孤松”、“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连林人不见,独树众乃奇”。他实是以之自况的。而成先生也曾将二胡《听松》移为琴曲。这或是一个美妙的巧合。
又,陈长林老师早年(应该是二十多岁在上海交大读书时)曾据百代唱片中浙派琴人蜀清(程独清)的录音自学过此曲,所据谱本为《自远堂琴谱》,旋律与今日通行者相似。然句读的变化处理不同,部分旋律的细节如泛音的处理,段落的结尾也有改动,吟唱的感觉更浓,呈现出不同的气韵风貌,别有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