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事实》的一点见解
几年前我还在念高中的时候,在英文课上看了汉斯罗斯林的在ted上的演讲,罗斯林通过数据可视化工具向观众阐述了一个飞速发展中的世界,通过独特的演讲方式,向观众们传达了一个观点,也就是这本书的内容:用数据思考,避免情绪化决策。在信息时代,人们对于大数据其实已经耳熟能详,对于可靠的论点需要以数据支持这一观念也不陌生,但如何在日常的决策中实践这种方法,真正做到用数据思考,用理性的态度看待世界?罗斯林的著作《事实》为我带来了一番思考。
书中展示的十三道关于当今世界的发展状况的题目,我答对了六个题目,稍微领先黑猩猩的正确率。答对的几个题目基本在我的知识体系中,而剩余的错误题目基本都是盲猜的。罗斯林在书中提到他为了调研在许多个国家做过测试,除了西方发达国家以外,还有来自中东,南美的多个国家。这套测试的题目围绕世界人口、医疗水平、生育率、教育、工业化水平等领域基本现状展开,按照罗斯林的统计,绝大部分人的正确率都极低,低于随机正确率33%,大部分人只能对2道题,甚至一道。但让我感到疑惑的是他在做调研的时候,对象似乎没有来自印度和中国这两个国家的人。
为什么我要提到印度和中国两个国家,原因是这样的,我在做完题目校对完答案后,重新看了一遍自己做对的题目,发现如果生活在中国或印度,对于个别题目应该会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中国和印度不熟悉的人则可能还是按照刻板印象进行猜想。
例如第三个题目,在过去的20年里,全世界生活在极度贫困状态下的人口是如何变化的?罗斯林统计该题目在调研群体重只有10%比例的人能够答对,选择几乎减半这个答案。我的观点是这个题目如果放在西方发达国家中进行调研,对于不怎么关心世界发展的人确实难以给出准确答案,按照刻板印象认为世界上绝大部分人都处于极度贫困中,但如果是一个来自中国的人回答这个问题,正确率就应该翻上好几倍。
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的人每天关注最多的应该是自己国家范围内发生的新闻,对于自己国家的了解要远胜于海外国家,问题就在这,中国在改开之前绝大多数人都生活在极度贫困中,而在中国接受过义务教育的人应该都熟悉一个事实,那就是中国当下有14亿人口,占世界五分之一,在经历过改开40年后,中国从家庭到国家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经济规模已经仅次于美国了,这个变化最直接体现的就是当下的中国几乎消灭极度贫困了,也就是大部分中国人都能过上温饱生活。换句话说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脱离的极度贫困,那么算上近些年发展迅速的第二人口大国印度以及处于食物链顶端的欧美、日本,那么这道题目就一定要选贫困人口几乎减半。因此我认为这道题目放在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得出的正确率差别应该是挺大的。至少在中国正确率会比西方高许多,统计对象应该加上来自中国或印度的人。
第二个题目我的观点和上文一样,全世界最多的人口生活在什么样的国家,正确答案是中等收入国家。中国今年的人均GDP已经迈入一万美元的大关,可以说是中等收入水平的国家,在加上亚洲其他国家,以及欧美二流国家,只要熟悉中国情况的话这道题大概率就能选对。剩下几个题目我思考的方式和上文基本一致,许多答案都需要基于人口进行判断,中国14亿人口,印度人口接近13亿,对于中国或印度的了解就能够极大地提高正确率。
中国在过去40年内的发展速度全世界绝无仅有,甚至可以说是中国奇迹,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家一跃成为强大的工业国家,经济规模上升到世界第二。在两代人的时间内高速发展,肉眼可见的巨大变化,让我们更加直观的了解世界发展的程度。我的这些想法并非是在批评作者水平不够或是质疑整本书的观点,对于书中的观点我是基本赞同的,要避免情绪化的主观决策,一定程度上确实要依赖数据的导入。但如果数据导入的不具有代表性,过于局限,那就未必能够得到最优解。
欧美的民众、学者、专家对于中国、印度以及其他第三世界国家的刻板印象致使他们只能够做对1到2个题目,但即使身处中国,虽然对西方和中国都有一定了解,我也只能够做对6个题目,剩下一半的题目的错误判断来源于我对非洲、亚洲等其他国家的刻板印象,而这种刻板印象又来源于我对他们的无知以及优越感。另一方面,除了我们自身原因以外,经济水平的差异、媒体话语权的垄断,都是导致这种认知差异的来源,使得我仍旧犯了与来自发达国家的人同样的错误。因此,对于作者的观点利用数据支持来避免决策的情绪化我是认同的,但数据的来源是否具有代表性也是需要一番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