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在丰富阅历之上的想象力
觉得自己没有想象力,那是因为你书还看得不够多

羡慕别人为何有如此丰富的点子?
是不是他们比我们聪明?
他们并非生来聪明,他们只是通过不断累积阅历、不断思考,形成了多角度、更深入的思考习惯罢了。
一.获取的信息量决定想法
在日常生活中,会有很多想法从我们脑中冒出,比如购买手机的想法,或想吃甜点的想法。但你有没有想过,这些想法是从哪儿来的呢?
我们都知道我们的想法并不会平白无故从脑袋中冒出来,而是受到外部刺激后而产生的。
比如当我发现我的手机开始变慢变卡时,我会有更换手机的想法,但我真的需要更换手机吗?若要想要执行这个想法,那么这个想法必须要足够强烈,也就强烈的欲望。
想让我真正购买手机,单凭“手机变卡”这个现象是不够的,除了手机变卡外,我还需要接受更多的信息来强化这个想法。
我继续寻找更换手机的理由,发现手机的使用时间也有3年了,又发现5G手机的推出,更好的摄像头、更快的CPU、更好的屏幕刷新率等等,强化了购买手机的欲望,然后执行这个想法。但如果某些条件不成立,比如我目前手头没有钱,再加上手机才用了1年,那么我买手机的想法会被我直接过滤掉,取而代之的则是修手机的想法。 “寻找理由”是我们经常做的事了,因为这个步骤是为了使这个想法变得更合理,不容易形成冲动型消费。 但当我们购买的欲望非常强烈,却又因为资金不足等原因来给自己找理由时,这些理由就成为了心理安慰。
给自己的想法找理由的过程非常有趣,就好比内心中的两个小人在辩论,谁的论据足够多的,说得有理,就听谁的。对于当事人来说或许并不是这么一件有趣的事,而是一件痛苦的事,因为理性和欲望之间的斗争让人非常纠结。
例如某天下午我的一位同事说她有点饿,于是我拿出了抽屉中的一块巧克力递给她,但是她却不要吃,因为她认为吃巧克力会发胖。不同的是我不会被这个问题所困扰,所以我可以在饿肚子的情况吃巧克力。
我同事因为饿所以产生想吃东西的想法,但是看到了巧克力却立刻放弃了吃巧克力的想法,在对于不知道巧克力所含多少能量的人来说,这种行为看起来很矛盾。
这个矛盾点在于她想吃却又不想吃的两个想法之中徘徊,或许当她到非常饿时,“我要吃东西”的想法会比“吃巧克力会发胖“的想法更加强烈,从而吃掉这块巧克力。

但是,我上网查阅了一下吃巧克力的好处,发现有预防中风、有益心脏、缓解腹泻等各种好处,那么吃巧克力有坏处吗?
其实对于吃巧克力发胖的前提是“多吃巧克力”,人变胖的原因无非是摄入量大于消耗量,饭前适当摄入一些糖,会降低食欲,导致吃饭时摄入量的减少,还能达到减肥的效果。
当我的那位同事了解了这些后,还会拒绝饭前的这块巧克力吗?
二.随波逐流终将成为普通人
我们拥有不同的基因,在不同的环境下,产生着不同的想法,做着完全不同的事。
不过在对待某些事物上,我们却会形成相同的看法,导致相同想法的其中一个原因是我们所处的环境极其相似,思考的逻辑也是极其相似的。
比如每天看着日起日落,人们会理所当然地认为太阳每天绕着地球转,所以当哥白尼指出“地心说”是错误时人们是极度反对的,因为人们更愿意相信自己的眼睛,他们的眼睛从未“骗”过他们。
就这个问题而言,眼睛确实没有欺骗他们,因为他们忽略了星星随着时间变化的规律。同样,认为“大地是平面”的想法也是因为看似是水平的,就理所当然地认为地面是平的了。
随着社会的发展、思想的开放,一部分人开始从不一样的角度思考问题,并带着怀疑的态度思考前人的结论。
哥白尼推翻了“地心说”,虽然“日心说”并不是正确的,但是离真理又更近了一步;伽利略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物理论断。还有更多的学者、勇士不停地挣开束缚,不断接近真理。
推翻历代伟人的理论需要足够的勇气,我们需要感谢这些人教会我们的几个思想:
1. 眼见不一定为实。
2. 持有怀疑态度看待每一个事物。
3. 权威不代表就是对的。
这些伟人教会我们怀疑的思想,能在前人的经验中再辟新径。但人们对权威的迷信不会就这样消失,因为人家比我们专业,他们总能凭借所列的证据说服我们,使我们“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
由于我们获得的信息不对称,导致迷信的产生,我们可以来看一下被各个文章拿出来引用的经典心理学案例——鸽子的迷信行为(pigeon superstition),如果想具体了解一下的朋友可以去查阅相关资料,实验结果非常有趣。
在这个实验中,鸽子们对于定时投放食物的动作,却有着不同的行为。我们从它们的动作行为中猜测它们的想法,判断它们各种奇异的动作像是在祈求食物。

也就是说对于鸽子们来说,它们拥有相同的信息量,即固定间隔掉落的食物,然后都产生了同样的想法——食物是可以通过祈祷获得的,至于祈祷的形式是什么样子的,那就鸽(各)有其说。
那么如果鸽子的数量足够多,是否会有“鸽白尼”这种不被迷信困扰的鸽子出现呢?
三.多角度思考问题,你做得到吗?
现在我们想象一个场景,3个人分别看到一颗苹果落到了草地上,于是……
“诶?这不就是经典的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吗!”
是的,但是现在我们假设看到苹果掉落的那位人不是牛顿,而是毫不相干的3位人。

第一个人看到苹果落到地上后,开始思考为什么苹果会落到了地上,而不是月球呢?
第二个人看到苹果的掉落后想到了售卖苹果的想法。
第三个人看到掉落的苹果后吃掉了它。
我们猜测,这三个人拥有这三种不同的想法是不是和他们平时从事的工作有关?
第一位是从物理学的角度切入发现问题,那么他平时从事的工作会不会和物理学有关?
第二位想到的是如何通过卖苹果而赚钱,那么他是否会是一位商人?
第三位被苹果砸到后,把苹果吃了,那么他可以是任何人。
对于第三个人而言,他是什么想法都没有吗?不,如果他什么想法都没有,就不会想吃这个苹果,更不会吃掉这个苹果。他会吃这个苹果,那么他的想法就是“这颗苹果熟了,可以吃了”。
那么如果第三个人看到苹果掉落后,并没有捡起来吃掉,那么能证明他什么都没有想法吗?不一定,或许他想吃掉这个苹果,但是考虑到可能不干净,就放弃了吃苹果的念头。至于对想法如何执行这块内容,我会在下一篇系列文章中具体说明。
那么反过来是不是能根据职业或平时从事的工作中猜测他的想法呢?
一位浪漫主义的诗人看到掉落的苹果是否会想到:“啊~时光飞逝,苹果降落在大地上的声音,带来了秋天的气息……”
一位木雕艺术家看到地上的苹果后是否会有雕刻苹果的想法?
你可能从事的不是上面的任何一个职业,但你可以“变成”他们中的任意一个,用他们的思维方式思考苹果掉落在地上后会产生的想法,你也可以成为。
但前提是要有一定的阅历,如果阅历不够,那么就无法从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狭隘的思考角度就阻碍了我们想象的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