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徽之“天寒酒薄难成醉,地迥楼高易断魂”背后的故事
寒食寄郑起侍郎
清明时节出郊原,寂寂山城柳映门。
水隔淡烟修竹寺,路经疏雨落花村。
天寒酒薄难成醉,地迥楼高易断魂。
回首故山千里外,别离心绪向谁言?
以前读这首诗,欣赏的是“水隔淡烟修竹寺,路经疏雨落花村”这两句写景佳句。如今重读此诗,最欣赏的却变成了“天寒酒薄难成醉,地迥楼高易断魂”两句抒情之语。了解到杨徽之的经历后,更能体会诗人作本诗时的心境,那是凄冷的、灰暗的。
杨徽之(921~1000),今福建人。五代后周时进士,历仕后周、宋太祖、太宗、真宗几朝,是宋初诗人中的佼佼者,但其文集早已散佚,故今存诗不多。
郑起,五代后汉时进士。后周时与杨徽之同在馆阁任职,官至殿中侍御史(题目中的“侍郎”应是“侍御”);入宋后又和杨徽之同时被贬出京。二人的遭贬,都和宋太祖赵匡胤有直接关系。
赵匡胤在后周世宗时掌管禁军,在士兵当中很有名望。郑起为此写信给宰相范质,让他提防留意赵匡胤,但范质没听。而且有一次,郑起在路上遇到赵匡胤的前导队伍,没有避开,直接横穿了过去。入宋(960年)后,赵匡胤很快把郑起贬出了朝廷。
杨徽之也曾向周世宗进言,说赵匡胤名望太高,不应该典领禁军。赵匡胤即位后,准备找个理由杀掉他。但当时的皇弟、后来的太宗赵光义,很喜欢杨徽之的文才,对他多加庇护,劝赵匡胤说:“这是周室的忠臣,不应深究罪责。”于是也被贬出朝廷任职。
宋太祖乾德三年(965)正月,宋朝灭后蜀。之后,郑起、杨徽之都被调往蜀地任职。杨徽之调任峨眉令(今四川峨眉山市);郑起不愿前往,就用火烙伤自己的脚以躲避差遣,却因此致病而死。
这首诗就写于杨徽之任峨眉令时的某个清明节,大约在公元965—969年之间,蜀地收复之后、郑起去世之前。诗中的“山城”、“地迥”指的就是如今的峨眉山市,距当时的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约1500公里。
这个清明节,诗人出外游玩:“清明时节出郊原,寂寂山城柳映门。”
据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记载:宋人以冬至后第105天为寒食,寒食的第三天为清明。寒食的前一天叫“炊熟”,人们在这一天制作飞燕形的面食,用柳条穿起来,挂在门楣上,称“子推燕”(纪念介子推)。诗中说“柳映门”即是一种时景。另外,清明时节到郊外扫墓、郊游也是当时的习俗。
诗人眼中的景色是清新淡雅的:“水隔淡烟修竹寺,路经疏雨落花村。”透过水上的雾气,能看到对岸绿竹掩映下的寺庙;经过古朴的村落,看到了斜斜细雨打下的一地落花。烟(水上雾气)是淡的,雨是疏的,周围的景色像被罩上了一层朦胧的纱幕。
一天的游玩还算闲适,但恐怕诗人内心并不是那么无忧无虑。
杨徽之年轻时在朝廷任职,受宰相赏识,可谓意气风发;如今却沦落为一个偏远地方的小县令,这之间的落差难免让人灰心。而且他得罪的是皇帝,这就意味着终宋太祖一朝,他不可能再回到朝廷。至于能不能盼到个新皇帝,等到命运的转折,谁也说不好。
背负着这么个“包袱”,他的内心时时会有失落感,只是此刻隐而未发。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到了傍晚,天气突然转凉。诗人想靠喝酒来取暖兼消愁,但事与愿违,“天寒酒薄难成醉”。他又登上高楼远眺以遣怀,却不由望向京城的方向,现实的困境扑面而来,再也无法回避,浓愁涌上心头。初春时节,随着气温的冷热无常,人的感情也容易变得脆弱敏感;“地迥楼高”,更觉出自己的孤独无助。此时此刻,诗人是绝望的、失心落魄的。或许郑起正是看到了这两句,才坚决不肯来蜀地任职的。
“回首故山千里外,别离心绪向谁言?”
诗中的“故山”,指的应是诗人的故乡建州浦城(今福建南平市浦城县)。人们在外闯荡不如意时,总想回到自己熟悉的地方以求安慰。但杨徽之年轻时就来中原求学,远离故乡太久,与故乡的联系恐怕早就断了,现在是想回也回不去了。
无奈,他只能发出一声感叹:“别离心绪向谁言?”他有一腔苦楚想对人诉说,可是谁能懂呢?大概只有郑起这个与自己遭遇相同的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