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男人不得已,保温杯里泡枸杞

我是一位刚生完宝宝的妈妈,我不能保证我的更新速度,甚至我的更新质量。 但当我做了妈妈之后,尤其是新晋宝妈,我发现我的书评更像是自言自语的毛坯房日记。所以我选择了豆瓣,没有熟人,没有观众,只有我自己语无伦次的心情日记。 可是我还是更热爱写书评,因为带孩子太累,倒头睡下的一瞬间,读两页书会让我觉得自己没有活在屎尿屁的一地鸡毛中,而这书评,会让我觉得我不是废人。 哦,对了,职业习惯,我还是喜欢服务口吻的开场白“今天为您推荐的……”,想改,改不过来了。 所以有些小细节我就纵容自己吧,在这个没人关注的角落。 今天推荐的这本书是张五毛的《张先生说》。 如果蔡崇达的《皮囊》是中年人的一声叹息,那么张五毛的《张先生说》这本书更像是叹息后的微笑。 人们对待生活常念叨三句话①是啊,生活如此艰难,谁家还没本难念的经。②出门你要说你没病,你都不好意思张嘴聊天,为什么,因为所有人都为了活着累出毛病,凭什么你就能坐看云起时。③拿着卖白菜的钱,担着卖白粉的心。 而这本书利用①故乡是种病,②假装生活,③折叠空间三部分。用了比较文雅的文字总结概括了中年人,或者说80后这批中年人眼中的世界。通俗易懂,但凡九年制你上完了6年的人,你都能读懂,但是能感受到多少那就凭借个人经历的事情多少了。所以说读书有的时候看似是读别人的故事,其实很大一种程度上是为了找自己,同时感叹一下,原来苦逼的不是我一个人的心灵相通感。 第一章里我比较喜欢的一句话是:于我而言,回乡是生活的一种仪式。这种仪式让我丈量人生,照见自我。 这句话是第一章的点睛。他总结了标题,给了第一章标题一个答案,为什么故乡是种病,因为这种病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治愈其他的病,比如这个快节奏的世界里最不该有的——矫情。 第二章里我最喜欢的段落是:我从他的话里能听出一丝乡愁和无奈,北京对于我们这些新移民是站不住的远方,对老北京人却是回不去的故乡。我们这些外来人一边吐槽北京,一边怀念故乡。事实上,我们的故乡还回得去,它依旧存在,只是日益衰败,我们无法适应而已。但对老北京人来说,他们的故乡才是真的回不去了。他们的故乡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改变。我们还能找到爷爷当年的房子,多数老北京人,只能通过地球经纬度来寻找自己的故乡。 我是土著北京人,这个段落让我想起了很久以前我写过的一句话:你们回不去的是灵魂,我们回不去的是灵魂和肉体。对于超大型城市的人来说世界太快,快的一个30岁的人喜欢怀旧,快的灵魂追不上肉体。 有一段时间我为自己身上没有了祖先的印记深感孤独,就像文章的第二章标题说的那样,这一代中国人都是假装炎黄子孙孔孟为师。就像中阮大师冯满天所说的那样,之所以扔了吉他玩中阮,是因为吉他玩的再好拿到老外面前都不硬气。 第三章中我最喜欢的一个观点是:和一个人结婚过日子,最重要的不是上线要求,而是底线要求。因为底线要求能给你最基本的安全感,能保证你拥有常人的小确幸,保证你的生活不会突然脱轨。 心智健全,就是一个女人进入婚姻之前,对男人的底线要求。 这段话站在了婚姻观点里最世俗角度的制高点讨论的一个总结,不是概括,不是总结,而是论证。只有用上帝视角你才可以看到折叠空间,就像很多年前一位长者和我说:北京是50年前的纽约,天津10年后将会成为现在的北京。时隔十年,不得不说脚底板的位置决定人的眼睛看到的高度。 这本书如果让我评星星,给⭐⭐⭐三颗吧!通俗易懂,更多的是一种感慨,就像文中自己说的那样,导演不给观众发糖果,也并不试图教化,你看到了什么就是什么。 ~~~~~~~~~~~~~~~~ 如果你看到了我的东西,无需关注,无需点赞,因为这些只是这给我自己看的一些没用的东西。 文章中出现的“和谐”是因为内容太敏感,发不出去
-
简单最好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5-23 07:53:40
豆豆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女性婚姻~子女篇》什么是好习惯,如何养成 (2人喜欢)
- 《女性婚姻系列》摆脱“炫技”式的生活。 (6人喜欢)
- 《女性婚姻系列》‖如何显化那些你认为好的东西。 (4人喜欢)
- 2025年的最后一个夜班 (11人喜欢)
- 2024年年终总结(十年大运总结) (15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