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教育问题从何而来?(ZT)耶鲁校长:中国没有一所真正的大学
曾任耶鲁大学校长的小贝诺。施密德特,日前在耶鲁大学学报上公开撰文批判中国大学,引起了美国教育界人士对中国大学的激烈争论。
对中国大学近年来久盛不衰的“做大做强”之风,施密德特说:“他们以为社会对出类拔萃的要求只是多:课程多,老师多,学生多,校舍多”。“他们的学者退休的意义就是告别糊口的讲台,极少数人对自己的专业还有兴趣,除非有利可图。他们没有属于自己真正意义上的事业。”“而校长的退休,与官员的退休完全一样,他们必须在退休前利用自己权势为子女谋好出路。”“新中国没有一个教育家,而民国时期的教育家灿若星海。” 对于通过中国政府或下属机构“排名”、让中国知名大学跻身“世界百强”的做法,施密德特引用基尔克加德的话说,它们在做“自己屋子里的君主”。“他们把经济上的成功当成教育的成功,他们竟然引以为骄傲,这是人类文明史最大的笑话。”
中国大学近来连续发生师生“血拼”事件,施密德特认为这是大学教育的失败,因为“大学教育解放了人的个性,培养了人的独立精神,它也同时增强了人的集体主义精神,使人更乐意与他人合作,更易于与他人心息相通”,“这种精神应该贯穿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他们计划学术,更是把教研者当鞋匠。难怪他们喜欢自诩为园丁。我们尊重名副其实的园丁,却鄙视一个没有自由思想独立精神的教师。” 中国大学日益严重的“官本位”体制,施密德特也深感担忧,他痛心地说:“宙斯已被赶出天国,权力主宰一切”。
“文科的计划学术,更是权力对于思考的祸害,这已经将中国学者全部利诱成犬儒,他们只能内部恶斗。缺乏批评世道的道德勇气。孔孟之乡竟然充斥着一批不敢有理想的学者。令人失望。”施密德特为此嘲笑中国大学“失去了重点,失去了方向,失去了一贯保持的传统”,“课程价值流失,效率低,浪费大”。
他嘲笑说“很多人还以为自己真的在搞教育,他们参加一些我们会议,我们基本是出于礼貌,他们不获礼遇。”
由于当前经融危机引发的一系列困难,导致大学生就业难。施密德特对此说,“作为教育要为社会服务的最早倡议者,我要说,我们千万不能忘记大学的学院教育不是为了求职,而是为了生活”。
他说大学应该“坚持青年必须用文明人的好奇心去接受知识,根本无需回答它是否对公共事业有用,是否切合实际,是否具备社会价值等”,反之大学教育就会偏离“对知识的忠诚”。
对中国大学的考试作弊、论文抄袭、科研造假等学术腐败,施密德特提出了另一种观察问题的眼光,他说“经验告诉我们,如果政权是腐败的,那么政府部门、社会机构同样会骇人听闻的腐败”。
他还说“中国这一代教育者不值得尊重,尤其是一些知名的教授。”
施密德特认为中国大学不存在真正的学术自由,他说中国大学“对政治的适应,对某些人利益的迎合,损害了大学对智力和真理的追求”。
他提出“大学似乎是孕育自由思想并能最终自由表达思想的最糟糕同时又是最理想的场所”,因此,大学“必须充满历史感”,“必须尊重进化的思想”,“同时,它倾向于把智慧,甚至特别的真理当作一种过程及一种倾向,而不当作供奉于密室、与现实正在发生的难题完全隔绝的一种实体”。他说“一些民办教育,基本是靠人头计算利润的企业。”
===================================================
不知道上述言论是否真的出自耶鲁校长,把中国教育说的一无是处。但也确实指出中国教育的种种弊病。我们的整个教育系统就像一个巨大的制造工厂,向社会输出半成品的劳动者。
但是,现代大学起源于西方,无论从大学对知识、文化的追求,对人才的培养,对教育意义的理解都有很大的不同。很简单的例子,西方学术发展很重要的环节是辩论,通过辩论中的碰撞产生思想的火花;而过去中国传统教育从小背诵经典但从不需要理解,如果有学生向老师发问还会挨罚。因为没有自由的言论环境,所以中国人的思想一向被束缚得非常厉害。
但是西方的大学就一定是最优秀的制度设计吗?中国与之不一样,但不一样并不能说明不好。
有两点:
一是中国现代大学的整个教育制度设计固然受到西方大学影响,但更重要的其中蕴含有对自己文化的传承。西方注重合作,与他人辩论,然后归纳自己的观点;我们更提倡个人独立的思考,在前人的思想基础上演绎出自己的观点。只是在现有环境下,我们的这种独立思考被一系列考试消磨掉了。中国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成绩往往优于国外的学生,但在大学或进入学术研究领域很难有出色的表现,为什么?就是因为中国人演绎的能力、举一反三的能力非常强,这通常会巧妙的利用现有理论等解决问题;而因为在需要创造、需要创新的学术研究中因为不习惯与他人辩论,不习惯从各种繁杂细琐的线索中归纳出普适性的理论。所以中西教育的区别其实也是中西思维习惯差别的体现。在这种思维习惯的影响下,中国历来不重视原创性,一部论语有多少注解版,但后世从没有一部能媲美论语的著作,于丹也只是写《论语心得》没有任何超越。而西方则是需要靠提出自己的独立思想来树立地位的。
二是西方古典大学一直进行的都是人文学科如历史、文学的训练,即使是像数学学科训练也是注重思辨的,即使到现在也有许多人不同意将数学划入自然学科的范畴。直到实验自然科学出现之后,自然科学如物理、化学、生物等等才开始逐渐在大学兴盛,接下来、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等才开始起来。这些注重应用,主张解决问题的专业因为社会需求量大,渐渐成为大学主流,成为学生人数最多的地方,而原先的基础学科则变得冷门。因中国所处的社会阶段需要大量实践性人才所以看起来像个巨大的职业培训机构而能够产生真正意义上思想价值的基础学科则不受重视,甚至很难生存。这与中国整个社会的政治文化意识形态有关。但这方面就不多说了。
耶鲁校长的问题确实是问题,批评也很中肯。但他毕竟不了解中国的环境。中国教育问题大,中国教育取得的成就也很大。中国教育的问题也只能在发展中逐渐解决,逐渐改进。
对中国大学近年来久盛不衰的“做大做强”之风,施密德特说:“他们以为社会对出类拔萃的要求只是多:课程多,老师多,学生多,校舍多”。“他们的学者退休的意义就是告别糊口的讲台,极少数人对自己的专业还有兴趣,除非有利可图。他们没有属于自己真正意义上的事业。”“而校长的退休,与官员的退休完全一样,他们必须在退休前利用自己权势为子女谋好出路。”“新中国没有一个教育家,而民国时期的教育家灿若星海。” 对于通过中国政府或下属机构“排名”、让中国知名大学跻身“世界百强”的做法,施密德特引用基尔克加德的话说,它们在做“自己屋子里的君主”。“他们把经济上的成功当成教育的成功,他们竟然引以为骄傲,这是人类文明史最大的笑话。”
中国大学近来连续发生师生“血拼”事件,施密德特认为这是大学教育的失败,因为“大学教育解放了人的个性,培养了人的独立精神,它也同时增强了人的集体主义精神,使人更乐意与他人合作,更易于与他人心息相通”,“这种精神应该贯穿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他们计划学术,更是把教研者当鞋匠。难怪他们喜欢自诩为园丁。我们尊重名副其实的园丁,却鄙视一个没有自由思想独立精神的教师。” 中国大学日益严重的“官本位”体制,施密德特也深感担忧,他痛心地说:“宙斯已被赶出天国,权力主宰一切”。
“文科的计划学术,更是权力对于思考的祸害,这已经将中国学者全部利诱成犬儒,他们只能内部恶斗。缺乏批评世道的道德勇气。孔孟之乡竟然充斥着一批不敢有理想的学者。令人失望。”施密德特为此嘲笑中国大学“失去了重点,失去了方向,失去了一贯保持的传统”,“课程价值流失,效率低,浪费大”。
他嘲笑说“很多人还以为自己真的在搞教育,他们参加一些我们会议,我们基本是出于礼貌,他们不获礼遇。”
由于当前经融危机引发的一系列困难,导致大学生就业难。施密德特对此说,“作为教育要为社会服务的最早倡议者,我要说,我们千万不能忘记大学的学院教育不是为了求职,而是为了生活”。
他说大学应该“坚持青年必须用文明人的好奇心去接受知识,根本无需回答它是否对公共事业有用,是否切合实际,是否具备社会价值等”,反之大学教育就会偏离“对知识的忠诚”。
对中国大学的考试作弊、论文抄袭、科研造假等学术腐败,施密德特提出了另一种观察问题的眼光,他说“经验告诉我们,如果政权是腐败的,那么政府部门、社会机构同样会骇人听闻的腐败”。
他还说“中国这一代教育者不值得尊重,尤其是一些知名的教授。”
施密德特认为中国大学不存在真正的学术自由,他说中国大学“对政治的适应,对某些人利益的迎合,损害了大学对智力和真理的追求”。
他提出“大学似乎是孕育自由思想并能最终自由表达思想的最糟糕同时又是最理想的场所”,因此,大学“必须充满历史感”,“必须尊重进化的思想”,“同时,它倾向于把智慧,甚至特别的真理当作一种过程及一种倾向,而不当作供奉于密室、与现实正在发生的难题完全隔绝的一种实体”。他说“一些民办教育,基本是靠人头计算利润的企业。”
===================================================
不知道上述言论是否真的出自耶鲁校长,把中国教育说的一无是处。但也确实指出中国教育的种种弊病。我们的整个教育系统就像一个巨大的制造工厂,向社会输出半成品的劳动者。
但是,现代大学起源于西方,无论从大学对知识、文化的追求,对人才的培养,对教育意义的理解都有很大的不同。很简单的例子,西方学术发展很重要的环节是辩论,通过辩论中的碰撞产生思想的火花;而过去中国传统教育从小背诵经典但从不需要理解,如果有学生向老师发问还会挨罚。因为没有自由的言论环境,所以中国人的思想一向被束缚得非常厉害。
但是西方的大学就一定是最优秀的制度设计吗?中国与之不一样,但不一样并不能说明不好。
有两点:
一是中国现代大学的整个教育制度设计固然受到西方大学影响,但更重要的其中蕴含有对自己文化的传承。西方注重合作,与他人辩论,然后归纳自己的观点;我们更提倡个人独立的思考,在前人的思想基础上演绎出自己的观点。只是在现有环境下,我们的这种独立思考被一系列考试消磨掉了。中国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的成绩往往优于国外的学生,但在大学或进入学术研究领域很难有出色的表现,为什么?就是因为中国人演绎的能力、举一反三的能力非常强,这通常会巧妙的利用现有理论等解决问题;而因为在需要创造、需要创新的学术研究中因为不习惯与他人辩论,不习惯从各种繁杂细琐的线索中归纳出普适性的理论。所以中西教育的区别其实也是中西思维习惯差别的体现。在这种思维习惯的影响下,中国历来不重视原创性,一部论语有多少注解版,但后世从没有一部能媲美论语的著作,于丹也只是写《论语心得》没有任何超越。而西方则是需要靠提出自己的独立思想来树立地位的。
二是西方古典大学一直进行的都是人文学科如历史、文学的训练,即使是像数学学科训练也是注重思辨的,即使到现在也有许多人不同意将数学划入自然学科的范畴。直到实验自然科学出现之后,自然科学如物理、化学、生物等等才开始逐渐在大学兴盛,接下来、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等才开始起来。这些注重应用,主张解决问题的专业因为社会需求量大,渐渐成为大学主流,成为学生人数最多的地方,而原先的基础学科则变得冷门。因中国所处的社会阶段需要大量实践性人才所以看起来像个巨大的职业培训机构而能够产生真正意义上思想价值的基础学科则不受重视,甚至很难生存。这与中国整个社会的政治文化意识形态有关。但这方面就不多说了。
耶鲁校长的问题确实是问题,批评也很中肯。但他毕竟不了解中国的环境。中国教育问题大,中国教育取得的成就也很大。中国教育的问题也只能在发展中逐渐解决,逐渐改进。
-
西南77°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0-07-13 23: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