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艺乱弹 第三期
——自由的,从容的,伸展的
在国内90年代00年代的时候,相当的制作方是会去看英美的成片,不仅仅限于综艺节目,包括新闻节目也一样,看它们的成片然后去模仿,去揣摩。但是这样的模仿这样的揣摩一定是有问题的,没有亲历者或当事人来指导,就没有办法看到成片背后的一些东西。我们所看到的,是已经通过剪辑和打磨后呈现出来的“观赏品”,通过我们原有的知识体系去复绘出一套所谓的制作方式,就好比照猫画虎一般。
这样的状况可能到了2010年之后,开始有意识地买入bible后,我们进入到了一个半原创期,我学你的一个壳儿,然后再加上一些自己的东西进去。
中国人学东西毕竟还是快,而且会有那么一帮人,他们会在模仿的过程中体会到核心价值在哪里——他们会知道老虎为什么要这么画,而且会知道整个作品的点睛之笔在哪儿。其实在很多时候,那种细微的差别,会导致一个整体在观感上呈现巨大的不同。
有一个很代表性的节目就是《中国有嘻哈》,有嘻哈在形式上虽然是学韩国,但是车澈做出了中国人自己的味道来。比如说像吴亦凡的“freestyle”、“skrskr”那些东西,它结合到了中国传播的特质,即做节目是一拨人,宣传节目是另一波人。
中国最有意思点在于综艺节目往往都会被观众反哺。这里不得不提到第一季的《极限挑战》,黄磊,黄渤那一伙人真的特别会玩儿,总是能玩儿出总制片和总导演都没想到的效果,
“我怎么写剧本,他们都会颠覆我的东西。”
在《极限挑战》第一集试播完成之后,总制片总导演对内容都不太满意,然后把黄磊几个MC召集到一起开会商讨,黄磊在跟制作团队开完会之后,叫上包括他在内的6个MC又开了一个会,“既然我们原来那套玩儿制作方说不OK,那我们是不是就用别的一套玩儿法?”
于是才有了后面风靡至今的人设:大魔王的人设,小绵羊的人设,神算子的人设等等各种。这也导致正式播出的《极限挑战》第一集,第二集在bilibili上大火,大家都说这种玩儿法从来没见过。
在播放量猛增的同时,大量的弹幕也好,评论也好,里面有非常多的梗是制作方自己都没有想到的,比如极限三傻这种说法,后期们可能在自己剪片子拍片子的时候没有这种归纳能力,没有想得那么好玩,他们在看了之后马上在第三集里进行反馈,于实“极限三傻”这个事儿就出来了。这样的反哺形成了一个非常好的互动,大大增加了用户黏度。这方面,中国比日韩要厉害,尤其是比日本要厉害。
在日本,主流的创作团队和观众之间是割裂的,他们会有一种傲娇存在,也许会关注口碑怎么样,但是不会主动去跟观众有进一步的互动。但是像日本的电视剧每季大概十一集,采用边播边拍的制作方式,在这种模式下,编剧的走向有时候也是会根据观众的反应来进行接下来的编剧。
日韩的综艺大多数是周播,而且一播就播几十年,非常的长寿,特别像原来台湾的综艺节目,每个礼拜都要出一期。不过这样有时候也会是一个限制,一个周更的节它的目工作周期就那么长,其质量精细度往往比不上花上半年慢慢打磨的作品。
如果统筹的来看中日韩,中国的情况也许是这里面最为特殊的。日韩的电视市场相对稳,它们各个综艺机构或团队的竞争是一个稳定格局——我的电视台就那么几家,哪怕加上网络也就那么几家。而在中国,首先四大卫视的竞争就很激烈,三大平台竞争更加激烈,这种压缩到极致的求生欲,导致许多人变得相当浮躁。
就从2010年往现在数,最长寿综艺的也就是《我是歌手》,从2013年做到现在。《中国好声音》算一个,《奇葩说》也算一个,把《极限挑战》也算上,数得出来叫的上号的也就这几个。反观日本综艺《也可以笑一笑》做了三十五年,《超级变变变》从1979一直做到了现在。
综艺节目长寿的前提是整个市场的格局相对稳定,市场格局的稳定会导致资源的稳定。如果一家电视台每年有这么几个版面一定要填综艺节目的话,在大稳定的前提下,首先广告客户就会稳定,随之资金就很稳定,给到每个节目组的也就固定这么多钱,然后节目组就太太平平的去做,完全不用担心被市场所淘汰。除非在同时段的竞争上非常扑街,电视台才可能会换下这档栏目。
但是中国的不一样还不仅仅在于电视台的竞争激烈,网络平台的崛起,最最神奇的是,你永远也不会知道在何时又会冒出一个newplayer。像今年就出现了一个字节跳动,开始抢占长视频,电影领域的市场蛋糕。中国的变化太快了,大家活的非常有危机感。
其实这样的事在前互联时代也是一脉相承,像90年代白岩松这帮人就会一直批评中国的电视人都没法踏踏实实做节目,被收视率绑架,节目来的快去的快,长寿节目没有欧美多。可见这种论调在90年代末21世纪初就有,就感觉这些现象其实跟行业都没什么关系,它就像是整个社会的一种性格。
对于我们国家来讲,有一种像是宿命样的东西。我们发展太快了,我们浓缩了欧美或者日韩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其实反思一下那些声讨不长寿的说法,或许我们并不是不长寿,我们社会的整体变化就是比别人发展的快,就是比欧美日韩快得多,可能花了30年时间走了别人60年的路,那么相应的一个节目的寿命就是比别人短。
如果从原创角度来看,我们变化的那么快,其实是一个恶性循环。投资方投资节目首先要确保这个的节目能拿到多少赞助,达到多少的收视率,他们的判断标准是:这个节目以前有人做过吗?在韩国或是哪里已经很成熟了吗?
如果是在日韩这种稳定的环境下,投资方愿意花十年二十年的时间培养一批年轻的制片人,但是中国的投资方不敢这样做,因为等不起。好比突然一个idea说我要做辩论,投资方问一句,以前有人做过吗?没有人做过的话电视台是不敢做的,所以像《奇葩说》这样的节目就留到了爱奇艺这种网络平台上去了。所以现在抄的越厉害,以后就越要抄,这真的是相辅相成的。
从2000后开始的综艺史,其实也是一部限制史,好比《超级女声》办了几年被限掉了,什么什么办了几年也被限掉了,所以中国的模式只能是在火爆后一两年内赶紧见好就收。因为伴随着越来越多的模仿,一定会出现各种问题,比如允许电话投票的时候,引起了小朋友借钱投票等等,这些一旦成为社会话题,就会先被禁掉,再说后话。
像是社会共业般,很多人真的不要批评说中国足球踢不出去,综艺节目不好看。你就是其中的一份子呀,说句不恰当的话,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你平时看不惯某种节目,你有没有到微博上面去@这个@那个,@共青团@紫光阁什么什么的,既然做过类似的事情,就要有为现在所有一切买单的觉悟。
至此,《综艺杂弹》全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