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我知道当我的感觉,所以我不快乐
很多人说,失望是因为期望和现实不一致。但少有人强调说,期望和现实完全不是一个维度的东西。
我们为什么会喜欢做一件事?一部分来自做这件事时,你作为主体感觉快乐;另一部分不容小觑的,是你在前辈身后吃瓜时,他们的光芒照亮了你。注意,前辈在你的世界中是客体。
期望,莫不说是成功的愿望,往往是你吃瓜时产生的。
讲真,一个人的幸福敏感度很大程度是天生的。比较倒霉不容易感受到幸福的人,虽然和别人一样能被光芒吸引,但是真的去努力时,尤其是反馈来得比较慢时,成就感却比别人少。因为吃瓜时期建立的预期是根据前人的反应来的,而现实的感受却是自己的大脑产生的。这二者的差距,与其说是一个人野心的体现,不如说是生理素质力决定的。
但是我们的文化太强调“意志品质”、“耐力”、“坚持”。让我们很难注意到,有些人就是注定比别人的压力大,不是因为他们不懂事,不是他们爱找借口,而是因为他们就是更难快乐。
如果不承认这一点,那么我们很容易对自己和他人严苛。
而严苛带来的压力,是绝对不必要的。
现在有很多自媒体告诉我们要爱自己,要自我悦纳。好像我们有这个决定权,说喜欢就能喜欢上自己一样;好像我们只要喜欢上自己了,就能内心更平和一样。但是如果这个性质,就是幸福感的按钮呢?为什么你不被允许接近这个按钮,因为你生来就这样了,却要喜欢就是硬邦邦按不下去的它呢?
如果你也想过这些问题,那你应该和我一样,读过无数自助书,刷到和心理学相关的内容就点开看,每个月充的那点流量全都花在说服自己要自我悦纳这件事上了。
现在我能告诉你的是,不值得。
为什么?难道心理学是错的吗?难道请咨询师的那些钱全白花了?
我不知道。我没法判断你的情况,但是也许我们能至少达成一个共识——性质是一种霸王定义,无论你接不接受,都已经接受了。这就好像人死了,如果你没接受,那你应该产生他还活着的幻觉。你应该还能听到他跟你说话,你摸他的手时应该还是温的,你凑近他的鼻子应该听到风。但你没有,你走完了葬礼的程序。即使你还梦到他,还保持和他一起生活的习惯。甚至你还觉得自己没接受这人死了,你都已经接受这件事了。
你早就已经接受自己了,你只是不知道而已。
-
小土豆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5-01 19:4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