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然地说,你拉得像头猪——从洛维特的离开想到阿玛迪乌斯四重奏
4月29日,阿玛迪乌斯四重奏的大提琴家洛维特(Martin Lovett)在伦敦去世,享年93岁。至此,阿玛迪乌斯组的四位成员全部离开了。要说二战后最有代表性的弦乐四重奏组合,阿玛迪乌斯组应当排进前三。
他们的风格成为一个时代的标杆,四位演奏家彼此之间的合作,则更是“四重奏关系”某种登峰造极的体现。四人约定,这个组合只同彼此合作,如果其中一人离开,就不再找人代替。哪怕阿玛迪乌斯四重奏取得了现象级的成就,他们还是恪守初衷,任由时间将这个团体带出历史舞台,而不像其他许多四重奏那样辛辛苦苦地寻找某位成员的继任。

然而,因此认为四位提琴家的关系亲密,合作融洽,就是大错特错了。事实上,恐怕没有一个四重奏组合像阿玛迪乌斯那样,爆发如此激烈的争吵。最出名的事情,包括在排练中敲断琴弓,在旅行演出时不选一班飞机等等。
中提琴家阿尔诺维兹(Cecil Aronowitz)是阿玛迪乌斯四重奏的固定合作者,他们合作灌录莫扎特、勃拉姆斯弦乐五重奏的录音广为流传。但某次排练过后,阿尔诺维兹宣布自己再也不和几位提琴家合作,因为有人说自己拉得像头猪。四人表示惊讶,因为在他们的排练中,这是最自然的表达不满的方式了。

四位演奏家当中,三人来自奥地利(大提琴家是英国人),整体也受到弗莱什学派的影响,可谓德奥一脉的延伸。但他们的演奏完全不倾向于维也纳风格的室内乐传统。说到维也纳风格,由维也纳爱乐成员组成的弦乐四重奏或许是典型的代表。有时特别雅致的音色,顺滑却不沉入过度浪漫的歌唱线条,还有至关重要的,就是那种自由速度的用法。
你可以称之为传统,也可以称之为老派,总之聆听VPO成员的室内乐(不局限于四重奏),听者能体会到他们就是“知道”在古典与浪漫派杰作中,Rubato该怎么发挥。哪怕有时你好奇:是否还是有点套路?真正听到,又难免被吸引,因为传统自有其妙。然而在阿玛迪乌斯四重奏的演奏中,许多曼妙的气息与不过分的小心思被一扫而空。该组合所关注的,是主题素材的发展逻辑,如何最为......有力和恰当地显明在演奏之中?

阿玛迪乌斯四重奏的第一小提琴布莱宁(Norbert Brainin)表示,这样对于动机发展的探求和呈现,不仅是该组合真正奠定自身风格的基础,也是他们持之以恒的道路。四重奏是最纯粹的题材,完全建立在逻辑和原理之上,而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四重奏在动机的发展方面既是一脉相承,又各有差异。
阿玛迪乌斯四重奏在探求此根本的路子上不断前进,成就一代德奥室内乐演绎的巅峰。他们的演奏中,对于古典杰作的动力感的表现,完全不同于以往的德奥经典组合(如Klingler、Busch组),或非德奥范畴的经典组合(如Capet组,或不同时代的布达佩斯组)。
乐句的塑造,自由速度的运用,所谓传统的风格也不一而足。但真正“好的传统”,必定是从音乐出发。以Busch组为例,他们的很多风格,都可以在当时整体的德奥学派演绎(富特文格勒、肯普夫等人)中找到触类旁通的东西。阿玛迪乌斯四重奏所呈现的动力感,以及他们关注细节,却基本无一例外地让细节融入那种推进力的眼界,都是全新的。历经20年左右的探索、打磨,而进入纯青阶段,具体可参照他们从Westminster时期,到著名的DG时代的录音。

几乎每一次,将阿玛迪乌斯四重奏演奏莫扎特、贝多芬,或勃拉姆斯作品的唱片放入唱机,我都发现自己乐于从头听到尾。因为他们的演奏,可说每时每刻都特别言之有物,都特别意识到,细节如何推动整体。有时在这样的观点面前,德奥传统仿佛退后,仔细聆听却会发现,真正的革新永远是建立在深邃的传统之上的。
如今阿玛迪乌斯四重奏中的四人完全离场,但他们所创造的东西属于永恒。
Kempff946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长假期间听什么?当然是顶级演绎 (10人喜欢)
- 品乐圆桌谈:纪念斯克里亚宾逝世110周年,邀请四位钢琴家谈谈他们的斯克里亚宾观点 (8人喜欢)
- 当夜长评:听小提琴家朱凯源,他确实知道该怎么表现帕格尼尼 (5人喜欢)
- 品乐圆桌谈:月度唱片,在傅聪演奏的乐声中,送别阿狗 (11人喜欢)
- 长评:年近九旬的迪图瓦,追求凝聚高能的演奏更胜往昔 (5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