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角要有三个目标:缝合道德缺陷、情感线人物、外化行动
主角的目标到底有多少种?
故事就是:有欲望的人,朝着自己的目标,展开动作并遭受阻力,最终实现某个结果的过程。
搞清楚这个“目标”到底是什么,到底分几种,之间有时什么逻辑关系,就非常重要了。统计了一下,在节拍表中,“目标、目的、需求”此类近义词共出现了最少8次。这些词到底有什么差别,所指是几个不同概念呢?下面罗列了《救猫咪》中所涉及的“目标、目的、需求”此类概念:
1. 铺垫:设定戏剧性提前时,会设定主角短期目标
2. 催化:主角的内部目标和外部目标被激发
3. 争辩:主角否认挑战和承认挑战,也是一个目标
4. 情节点1:主角会旧方式向新目标努力
5. 坏蛋逼近:主角以全新的行为方式,朝着目标作出坚实的努力
6. 一无所有:人主角以旧方式追求目标失败
7. 情节点2:主角以新方式向目标努力
8. 深入挖掘:主角发现了新目标
主角的三种目标:潜意识、意识、行动
潜意识的目标是主角的道德缺陷, 意识的目标是主角的内部情感目标。 身体的目标是主角的外部行动目标。故事就是主角在缝合道德缺陷的潜意识驱使下,通过坚守情感目标,不断追逐外在行动目标的过程。
故事就是一个人的世界,是他内心世界的外化。在故事开始的时候,这个人身上必定有一些道德缺陷,在故事结尾的时候,这个缺陷得以改变。当然也可以反过来,在故事开始的时候,这个人身上有一些美德,在结尾的时候变成了缺陷。
潜意识激发了主角意识中的情感部分,从而情感调动了身体的机能部分,身体通过行动去完成了外在世界的目标。
整个三个目标是一个同心圆结构,最核心的是道德缺陷所构成的目标,外一层是B故事人物所构成的情感目标,再外一层是A故事人物所构成的行动目标。
以《极速车王》为例,进行核对分析
1. 铺垫:谢尔比对肯说的话:大老远过来就是来看你怎么被取消资格的吗?由此设定主角的短期目标,即拿到柳泉赛等赛车比赛的冠军
2. 催化:国税局的人关掉了他的修车厂,主角的外部目标被激发,即解决家庭困境。于此同时,主角学会克制这个目标也被建立,但此时主角并不自知这个目标
3. 争辩:主角否认挑战的行为是“把奖杯扔垃圾桶,并说要放弃赛车找正经工作”,肯定挑战的行为是“晚上肯同意谢尔比进行试驾”。这其中所涉及的挑战便是福特公司委托谢尔比的目标:要用九十天帮福特赢下法拉利
4. 情节点1:妻子驾车逼问肯,迫使主角肯明确了需求,九十天帮福特赢下法拉利
5. 情节点2:建立了勒芒赛的比赛需求
《极速车王》的目标一共分为三种:赢得冠军、养家糊口、学会克制。
1、外部目标:主角肯一开始建立了一个目标,是要获得柳泉赛的冠军,之后目标是打造一辆好车,最后目标变成了麦芒赛的冠军……
2、内部目标:主角一开始同时建立了一个内部目标,当他家被国税局的人查封后,就面临养家糊口保护家人的情感目标,这个目标贯穿始终,从头到尾都没有改变过
3、核心目标:主角一开始的人设就是一个极致的赛车发烧友,他的道德缺陷就是追求极致,所以他追求的目标就是学会妥协。这个目标直到高潮时才实现,而且一开始他并不自知。
“学会克制”这个目标一直未变,这是整个道德前提所定义的核心目的。赢得冠军是A故事外部目标,而养家糊口则是B故事内部目标。主角在争辩环节,对A故事目标有过动摇,但B故事目标自从催化激发后,也一直没有变化。学会克制,这个核心目标,主角直到第三幕的深入挖掘阶段才得以自知。
是由主角为了缝合自己的道德缺陷,分别依次构成了情感人物和阻力人物。情感人物就是B故事人物,阻力人物就是A故事人物。核心目标才是整个故事的道德前提,才是一切的根本。道德缺陷是一个人的内部世界,情感线是和他亲近在乎人的世界,行动线是他和世界的冲突。
三层冲突就像一个洋葱,只有一层一层包裹起来的故事才结实。好看的故事就是用外在行动的冲突,表达内在情感的冲突,进而揭示人物潜意识的冲突。外在冲突要好看,就像疯狂动物城里,兔警官探案的过程。内在冲突感人,就像兔警官和狐狸的情感。但这些冲突都要来自于主角和自己的潜意识冲突,就是兔子的偏见。有些时候,情感冲突会和核心冲突相同,是因为主角对自己道德缺陷是自知的。
以《乔乔异想世界》为例,进行核对分析
1. 铺垫:乔乔的短期目标,即成为一个希特勒战士
2. 催化:催化剂的伏笔事件,即乔乔扔手榴弹被炸伤。
3. 争执:犹太人的出现,又作为催化剂的分晓事件,与伏笔事件一起,共同击碎了乔乔平静的生活。乔乔的新机会被揭示——了解犹太人的真相。这一催化剂同时激发了乔乔一个自觉的欲望,即将犹太人清除家门,以及一个不自觉的欲望,去除偏见,接纳和信任犹太人,这两个欲望相互矛盾。
4. 情节点1:在“导师”希特勒的启发下,乔乔就此明确了要将犹太人清除家门
5. 中点:随着乔乔对艾尔莎逐渐了解,发现她并不像恶魔,乔乔的想法已经与情节点1制定的将犹太人艾尔莎赶出家的目标产生了分歧
6. 情节点2:需求构建较为模糊,所以使得此处情节松散,人物行动仅仅是躲避和游荡,没有明确的乔乔主动的行为展现
7. 高塔意外:在约克的提醒下,乔乔想起了艾尔莎,他选择回家找犹太人艾尔莎,与之前要杀死犹太人的人物需求背道而驰,击碎了A故事的总需求
《乔乔异想世界》一共分为三个目标:成为希特勒战士(将犹太人驱逐出家门),了解犹太人真相,放下偏见。放下偏见,这个目标为道德前提所定义的核心目标。成为希特勒士兵是A故事外部目标,了解犹太人是B故事内部目标。在中点,主角对A故事目标产生过动摇,但B故事目标,从被催化激发后,就从未发生过变化。放下偏见,这个核心目标,主角直到第三幕的深入挖掘阶段才得以自知。
以《小丑》为例,进行核对分析
1. 铺垫:与福利局黑人女子聊天,说出了:他想当一个脱口秀演员。人物的故事目标建立起来
2. 情节点1:地铁开枪杀人后,小丑身份建立目标:通过暴力获得关注,于此同时因为其双重人格,想要成为喜剧演员的需求没有因为地铁杀人而改变
3. 情节点2:主角准备在节目上开枪自杀,了却自己“喜剧”的一生,新目标被建立起来
片中小丑和亚瑟是两个人,他们分别用左右手抽烟写字。意识和潜意识就是亚瑟和小丑。亚瑟一直想用笑欢乐表演给,给自己带来关注和尊重以及友爱,而小丑一直用暴力给自己带来尊重。但结果是友善只能带来冷漠,而暴力却带来了尊重。
主角一共分为两个目标:成为脱口秀演员,通过暴力获得尊重。其中,成为脱口秀演员是A故事的外部目标,通过暴力获得尊重是B故事的内部目标,同时也是道德前提的核心目标。通过暴力获得尊重,这个核心目标,主角直到第三幕才得以自知。
小丑的道德前提是:友善带来冷漠,暴力带来尊重。
亚瑟的内部情感目标,包括他和他幻想出来的爱人,以及他一直照顾给他洗澡的母亲,包括在电影院厕所里恳求对方关注自己的父亲。他希望用自己的欢乐和友善带来这些人的关爱和尊重。小丑的情感目标和核心目标是相同的,都是赢得关爱好尊重。只有当他在地铁里用枪杀掉三个年轻人,只有当他在电视直播时杀掉主持人,他反而才获得了整个社会的尊重。
分析结论:潜意识唤醒情感调动行动
故事有三种目标:外部目标、内部目标和核心目标。其中A故事是主角外部欲望的目标,B故事是主角情感欲望的目标,而核心目标则是主角道德缺陷所造成的。核心目标才是故事的灵魂,是人物弧光的跃迁点。
核心目标为主角不自知的道德缺陷,而内外目标则为主角外在物质世界和内在精神的世界的欲望体现。外部目标属于行动目标,是视觉展现的部分,这是多数故事注定会失败的目标;内部目标是和情感线人物的目标,是情感主题的部分,这是故事核心要保证成功的目标。
情感目标往往会激发主角的核心目标。在男性英雄之旅中,主角对核心目标的自知要到第三幕才能实现。情感目标偶尔会与核心目标重合,例如《小丑》。造成这一现象是因为主角和情感线人物是人格分裂的设定。
外在目标多变,内在目标不变,核心目标唯一
铺垫环节所形成的短期目标,以及催化环节被激发的A故事目标,包括情节点1建立的目标,以及深入挖掘阶段的目标,这些目标均为A故事的外部目标范畴。所不同的是,他们从小到大,从模糊到清晰,随着剧情的推进而改变。这些外部目标一定都是主角明确感知并认可的外化动作的目标。
在催化环节,主角的B故事情感目标会被同时激活。此后,B故事情感目标将一直存在且不会改变。也就是说,A故事目标可能会千变万化,但B故事目标则难以改变,而故事的核心目标则绝对不会变化。
故事就是在道德缺陷的驱使下,通过不断追逐外在目标,坚守情感目标的过程。
-
取个什么名字呢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3-07-21 02:4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