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主义者的孤独
(这是我们的一门课期中作业—写《孔子》影评)
先谈几点影片让我惊喜的地方。 首先是电影里沿用了古音古字,遵循了古代的姓氏和名字的称谓方式。 其次我注意到电影拍了孔子与季桓子比射艺,季桓子奇怪的问"夫子也会射箭啊?"夫子答"先君是武士",我想到了前不久刚学的六艺之一的乡射礼,原来孔子文武双全呀! 再次是电影复原了我们耳熟能详的几个经典故事:『在陈绝粮』、『子见南子』、『子路问津』、『克己复礼』…其中『子见南子』一幕我很喜欢,刹那的惊艳后是波澜不惊的深邃与厚重,对白里是动人心魄的美感。孔子一句“微臣从未见过如此好德如好色的人”如一双无形的手拨动了南子的心中孤独的琴弦,而南子最末的一句话:“世人也许很容易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所领悟到的境界”则又深深洞穿了孔子孤寂的内心。这叫我想到了“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或许这种情感无关礼乐,无关仁爱,无关世间的纷纷扰扰,仅仅是相知遇相逢,仰止,行止。 最后是电影开始和结束做了呼应,白发苍苍的孔子坐在阶前,捧着竹简昏昏欲睡,他大概也在想自己执着理想波澜壮阔又悲凄孤独的一生吧,做过春风化雨的精神领袖,也曾在矢石如雨的战场沉着擂鼓应战。『道之不行,已知之矣』,但他一条道走到黑,知其不可而为之。我不禁把孔子与唐吉诃德联系起来,一个是东方几年前在诺贝尔评选机构组织的一次评选中,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一举超越莎士比亚、托尔斯泰等世界文学巨匠的作品夺得了“世界最佳小说”的称号。堂吉诃德经过三次出游,由一个安分的老乡绅到满怀梦想的骑士,哪怕摔得浑身疼痛,但他依然毫情未减。他们身上都具有一种超乎常人的意志、崇高的正义感和无畏的精神。我认为,在历史的任何一个年代,都需要这样的理想主义者。 此外,我想说的是孔子与孔教是不能混为一谈的。 孔子及儒家学说正统地位的确立,实际上还是出于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虽然孔子从一个丧家之犬逐渐演变成大成至圣先师,直至大成至圣文宣王,从一介夫子到万世师表的圣人,但从根本上说,大抵还是因为“外圣内王”的需要。而他的没标点的论语,可以有许多种句读,正符合了政客们对意识形态的定义,一代代的传了下来,所以往往同一句话,在不同时代,有着完全不同的解释。鲁迅认为这是一种愚民政策——“种种的权势者便用种种的白粉给他来化妆,一直抬到吓人的高度。”他还提到民众对孔子向来不亲近——“中国的一般的民众,尤其是所谓愚民,虽称孔子为圣人,却不觉得他是圣人;对于他,是恭谨的,却不亲密。” 司马迁说孔子“累累若丧家之狗”。我非常赞同,孔子自始至终是孤独的,任何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都是丧家狗。孔子是一个有理想的人,但是在他的时代,找不到合适的位置,就连死后也,他也只能任由统治者给他带上各种面具,被拉上神坛,又被狠狠踩下。 这是一个有理想的人,这也是一个可怜的人。 这是一个热爱教育的人,这也是一个充满人格魅力的人。 这是一个感慨世风日下的人,这也是一个会和学生们畅想未来的人。 所以孔子值得我们把他当做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去了解去亲近,那我是什么时候开始喜欢上孔子的呢?我想是高中读到《论语》中孔子与学生们畅谈理想: (点)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我粲然:“吾亦与夫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