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共泰 针对对虾早起死亡综合征分析
南美白对虾,也称为凡纳滨对虾( Litopenaeus vannamei) ,原产美洲热带地区,是当今世界上三大经济对虾之一,也是“海虾淡养”的优质品种。白对虾生长速度快、营养需求低、环境适应性好、抗病力强,我国于 20 世纪 80 年代末将其作为白斑病毒综合征( WSSV) 抗病优势种成功引种试样,并于2000 年实现产业化育苗,此后白对虾在我国的养殖规模逐年增大。南美白对虾的养殖模式和主要病害目前,南美白对虾的养殖模式分为精养、半精养、粗养( 混养),具体包括滩涂土地养殖模式、高位池精细养殖模式、低盐度淡化养殖模式、冬棚养殖模式、高盐度水兑淡水养殖模式、盐碱地养殖模式和混养模式。随着大规模的高密度养殖,水源污染加剧,加上自身免疫低劣性,南美白对虾发生病害愈来愈频繁,归纳起来有 3 个因素: ①对虾自身,即内在因素; ②养殖环境,即外界因素; ③对虾敏感的病毒、细菌、寄生虫或其他微生物,即病原因素。目前,已知的病害主要有桃拉综合征、白斑综合征、肌肉坏死病、黄/灰/黑鳃综合征、对虾肠道疾病、红体等。近年来,有一种名为“EMS”的新病害在南美白对虾养殖区域暴发,给对虾养殖业带来巨大损失。2 EMS 对虾体的影响早期关于 EMS 的研究表明,EMS 多发于虾苗放养 7 ~ 30d,患病对虾体色呈白浊并微红,多数情况下肝胰脏异常肿大,质地松软,颜色呈淡白或淡黄色; 部分患病对虾的肝胰脏明显萎缩,质地变硬。发病期间,患病对虾通常在池塘水面缓慢游动或趴伏于池塘边坡上,失去食欲,胃、肠充塞度极差,严重者胃肠呈红色。该病病情发展十分迅速,死亡率和排塘率极高,从发现少量病虾到排塘时间最短的仅 2 ~3 d。3 EMS 病因的研究进展目前,对 EMS 病原的研究很多,学术上主要有 3 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EMS 的病原是副溶血弧菌的特异变种,被噬菌体感染后发生变异,并促使细菌释放强力的毒素;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EMS 病因是 YHV 新型病毒,弧菌是继发性感染; 第三种观点认为,暴发 EMS/AHPNS 的直接原因是弧菌感染,而其根本原因是虾苗抗逆性下降。此外,也有观点认为是藻毒素所引起的中毒现象。国内外学者对 EMS 病因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病原的分离和鉴定以及发病机理的研究。4 EMS 的防治面对 EMS 疾病,目前仍以预防为主,从保证虾苗质量、建立良好的水环境、定期检测弧菌以及药物和生物防治等方面来开展工作。1 选育优质的虾苗 体内携带大量弧菌的亲虾会产生不健康虾苗,给整个养殖环境带入大量病原体。因此,养殖户要选择携带弧菌数量在安全范围内的虾苗放养,在源头上严格把关。2 保持水环境的相对稳定 白对虾养殖环境处在自然环境中( 如高位池和土塘养殖) ,自然天气的变化无常,此时,养殖过程中可以以一种常态化的改变来达到水质的相对稳定,具体措施包括: ①经常加换新水,每天 5 ~ 10 cm 水深,由此使虾适应暴雨、台风等环境突变,也可为保持藻相稳定创造条件; ②人工增氧,时刻保持溶氧量在 5 mg/L 以上,这样也可起到稳定菌相的作用; ③应用药物清塘,放苗前 15 d左右对养殖池塘进行清塘工作,清塘药物以生石灰或漂白粉为好。3 维持良好水色,避免“倒藻”发生 弧菌数量的增加和早期死亡综合症疫情的发生通常都与“倒藻”有密切关系。养殖期间若发现水色色泽变暗,池水泡沫增多或表层漂浮少量死藻时,说明藻类开始老化,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 ①经常适量地换水,可以维持藻类的正常生长,避免“倒藻”现象发生; ②经常使用有益微生物( 如酵素菌产品) 可以及时分解转化死亡藻类,避免水体藻毒素的累积或浓度升高,促进新藻的繁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