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不勒斯四部曲,二三碎
尾声的时候眼角开始滑落眼泪,一直到最后两页,幽幽成行。 从第一部到第四部,那不勒斯四部曲由始至终让我觉得很艰难。 第一部很难读下去。拗口的人名,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对在我看来不值一提的小事过于细腻的描写,片段式阅读让我接连断片。断断续续熬完第一部。 以至于过了很久,可能有一年两年的时间间隔,才重启二三四部。 第二部开始体验胃痉挛。反转和打脸的速度让人怀疑这不是通过“回忆”叙写的故事,而是一边经历着,一遍记录着。那么细碎的事情,不对照着日记本,哪有可能那么精确,那么不加修饰。 回忆总归参杂重组虚构幻想,自觉或不自觉,事实在期盼懊悔伤心难过兴奋恐惧的熔炼下,和原本的样子相差甚远。尤其在一些令人羞愧的事情上,不消对别人说谎,大脑已然自行加工,自我欺骗。 可书页上的字句,章节,几十年的恩怨情仇,怎么发生的,当时怎么想的,作者不计后果地展示给人看。好像再没有“以后”一样。 “你都如何回忆我?” 反正我是没有这样的勇气把经历过的事情不加润色地抖搂出来。
如果说虚构,那不勒斯的一砖一瓦也好,每个人物发生的任何一件小事也好,那是需要多么娴熟的能工巧匠才能勾勒出这样一副五十倍清明上河图般的艺术品。 我只能「哇——」的一声,然后闭嘴。 如果说回忆,那么我要说的也已经说过了。 看一半时,我给人说起或推荐,总结最大的感受:太细腻了。 即便从这一刻起,我已经开始遗忘,非主线的情节,乃至人物思想的情感波动,也会记得那是一部描述细腻如蚕丝的故事。 更加让我诧异的是,从第一部到第四部,无论是内心的表述也好,还是记叙的方式,都像是不同年龄段的人所为。好像青年就是青年时所写,中年亦是中年时写的。这让我不禁又在内心感叹:一定有什么参照物! 谁知道呢?天知道作者如何进行创作的。 感情那么诚挚。让人感觉不到掺假。 唯一让我怀疑作者真意的是在书页最后几页。怀疑莉拉和埃莱娜并不完完全全是两个人,可能开始是有那么两个人,而后却是一个角色割裂后分发到另一个人身上。 我在胡说八道什么?我可能已经忘记剧情了。
在埃莱娜说希望莉拉写一本更好的书那些章节,我开始很难过。开始发觉那是一个老人对故人模糊不清又爱又恨的怨念。有人先走了,有人先哭了。 依靠写一本书就能活下去的不是莉拉而是埃莱娜。对莉拉的一些猜测,埃莱娜映射了自己。 如此一来,还是润色了的回忆啊。 关于作者自我意识割裂的想法,跟以下想法或许没有关系: 我不相信两个人会你来我往那么多年且持续对对方产生影响。 当今社会,尤其不相信。 长期来往,有可能;持续产生影响,有可能;二者合一,我不相信。 怎样的交情,才会让每一次的事件都给对方带来巨大的思想冲击,几十年,每一次? 我相信人和人会遇见会分离,会带着交汇碰撞给彼此留下的痕迹继续前行。但不会一直相伴擦出火花。 肩并肩哪有那么多火花可擦,把你碰疼的人又怎会再三触碰。 现实如此,我所了解的现实大抵如此。 或许吧,书中也不止一次提到“再也不要”,或许她们相会总让人受伤,决绝又犹而不决,分离又无法永远分离。越疼痛越深刻越不舍。 那不是相互缠绕的藤蔓 那不是相得益彰的云朵 那不是互相折磨的线团 那不是山林湖泊 那不是什么 这一刻我在想,或许作者写了四本书来说四个字:
我好想你。
-
元气阿淼啊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1-16 00:14:07
-
Jesseeee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9-16 09:13:59
-
豆友208735907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5-08 14:4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