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
读完围城要说给我什么感受,一个字就可以概括——难。
这本书首先难在背景环境。《围城》所讲述的年代过于混乱,《围城》涉及的群体更是推翻了我以前对知识分子的印象。知识分子在我的印象中并不是书中描写的那样腐败和不堪。我的爷爷便是一位正儿八经的知识分子,在大学教书,住在学校发的房子中,退休后喝茶练字读报。他从小给我的气质就是学富五车,非常有学识的。可是书中的知识分子或是想方鸿渐一样买了假文凭,油嘴滑舌;或是像高松年一样世故狡诈;或是像李梅亭那样猥琐,唯利是图;亦或是像苏文纨一样自视甚高,但却依旧保留着许多陈旧观念。
在书中,方鸿渐一路上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更是推翻了我对知识分子清廉和两袖清风的印象。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受到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但好像大家看中的仅仅是他们的文凭,仿佛一个人的一生便能被那一张薄薄的文凭所概括。而如果没有那张被方鸿渐形容为“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效,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 的那张文聘,我想在车站的站长也未必会接待和把票卖给他们。只是不知当时是他们是占了文凭的优势,还是用文凭掩盖住了他们的劣势。文凭是大家对一个最初的了解,但现在似乎成为了衡量一个人的固定标准。通过这一点,钱钟书先生讽刺了盲目追求知识分子的社会现象,而毋庸置疑这种风气依旧在当今社会上残留。
这本书其次难的是文字。有文言文,有比喻,有拟人,有讽刺。太多的手法让我摸不着头脑,更有些拗口的生僻字或法文让我甚至不愿读下去。但是却有那么多的比喻却栩栩如生。比如开头的:“夜仿佛纸浸了油,变成半透明体;它给太阳拥抱住了,分不出神来。也许是给太阳陶醉了,所以夕阳晚霞也带着酡红。”;而钱钟书的文章中也常常有英文出现比如当李梅亭要拿他的英文名做文章的时候,赵辛楣想到了“mating”。这里一箭双雕,既讽刺了李梅亭,又让文字有钱钟书的特色。我在文字的分析可能还不足以让我完全领略《围城》的魅力,只能多度几遍希望可以了解更多。
“婚姻是一座围城”但我觉得在这里事业也是一座围城。方鸿渐和孙柔嘉的婚姻的开始过于潦草,结束的也过于仓促。完完全全符合了前面提出来的:外面的人想进去(解燃眉之急),里面的人想出去(太多争吵和矛盾);事业也是,外面的人想进去(去三闾大学),里面的人想出去(方鸿渐落荒而逃)。方鸿渐一直在经历一座又一座的围城,我认为其实他并不知道自己最求的是什么,他仅仅看得见眼前的危机或者快乐,但很少为自己的未来做打算。 遇到的爱情如此,事业如此,婚姻也是如此。 “你不讨厌,但是毫无用处” 仿佛就是对方鸿渐最好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