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松对谈刘慈欣:一场尴尬的误会
最近在看《三体》,精彩到不忍释卷。于是乎,又反过来看《晓说》视频节目里对刘慈欣的采访。这一看不要紧,立马稀释了我对这本书的好感度。我相信高在和刘谈完后,也会有一种失望吧。
失望在哪里呢?且听我讲。
高问刘一个问题:你觉得在一个小地方写作,给你带来的影响是什么?
这个问题的背景是,高在谈论《三体》这本书时,专门提到作者是在山西娘子关这样一个小地方进行创作。这样小的一个地方,创作出了书中那么浩渺的宇宙世界。高认为,小地方反而能看出人性,因为你能长时间的观察同一批人。而在大地方,看到的都是来去匆匆的人,你总结不出什么东西来。
高在这里想要表达的,是一个非常微妙的规律,即“一叶知秋”、“见微知著”,小地方反而出大作家。这个听起来有点反常的现象不很有嚼头吗?你品品,你好好品品。
刘的回答就没那么浪漫了。他很直白地说了两点:1、在这样一个网络覆盖全球的地方,你很难说哪一个地方是偏僻的。你在哪都能随时随地通过网络、电视来获取最新的信息。2、作家这个职业就是一个人的工作,他不需要和人打交道,所以在大城市、小城市都一样。这个是职业属性决定的。
高满心期待刘能说出一些深刻的、浪漫的、形而上的东西,结果刘根本没觉得“在小地方写作”这个点有什么特殊之处。高所谓的“长时间观察人性”,刘压根儿就没考虑过。
但高显然不死心。他接着问:但是像《2001太空漫游》等科幻作者,他们也都是在一个小镇写作,既然好多这种案例,证明小地方和大作品这两者还是有一定联系的。可能不是因果联系,但肯定有某种关联吧?
这次刘的回答就更打击高了。
首先他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小地方可能更容易避免参加各种活动。活动一般都在大城市,人家邀请你,如果你在大城市,就不好意思拒绝;如果在小镇呢,路途遥远什么的,拒绝的话人家也能理解。
这好歹算是某种关联吧。但接着刘又说,但这不是主要原因,最重要的原因是,我的工作(刘在当地电厂工作)就是在那里啊。我要在那里上班,当然也就在那里搞创作了。这不是说我想选择一个小地方创作,确实是因为现实摆在那里。
到这里,高应该是彻底失望了。他所津津乐道的“小地方,大创作”算是彻底被浇了一盆冷水。虽然同是理工科出身,但显然高和刘不是同一种性情。高身上萦绕着一种人文主义的气息,他喜欢谈论浪漫的、微妙的东西;而刘才是彻头彻尾的理工男,没那么多有的没的。即便是他用想象力延展自己的人生,也纯粹是出于一种新奇,而非浪漫。
高和刘两种性情的背离,在另一个话题“塑造人物”上也有显现。
高坦言,《三体》打动他的是里面的人物,叶文洁、罗辑、程心、云天明等等。高并没有展开说对这些人物抱有怎样的情感。但我想是可以猜到的。我在读到《黑暗森林》里,罗辑通过想象创造出一个女性角色,而这个角色居然在他的身边活过来了时,心中充满了感动。我佩服刘慈欣在描写这个女性角色时的细腻,也深深觉得刘在写这段时,肯定也把自己代入了其中,否则他怎会把创作者创造角色的心理活动描写得这般真切生动?
高对里面人物的感动,大致也是如此吧。尤其是以宇宙为故事场景,以文明生死存亡为故事背景,以百年、千年、光年为时空单位,居于其中的人物情感会被放大,高的感动可以想象。
当高自己感动得一塌糊涂时,刘对此是怎么解释的呢?抱歉,又是一盆冷水。
刘说自己是一个科幻小说家,他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科幻内容上,并没有对人物付诸多少心血。在他的小说中,人物多数情况下只是一个符号。他还举了罗辑这个例子。罗辑这个人最开始玩世不恭、没有责任感,但在某种情形下,被迫接受了一个伟大的使命,完成了命运的转折。这种人物在好莱坞电影里不少见。最后,他还坦言,说这某种程度上也算是一种套路吧。
让我泪流满面的角色,竟然是套路使然?excuse me ?求高晓松此时的心理阴影面积。
像刘慈欣这样不遗余力地“诋毁”自己的人物,我只在《暮光之城》男主的身上见过。

“其实我的所有演技总结起来就是一句:眼睛里戴着隐形眼镜超不舒服。表情大概就是轻度便秘和抽大麻高了的结合。”
其实我的所有演技总结出来就是一句:眼睛里戴着隐形眼镜不舒服,表情就是轻度便秘和抽大麻高了的结合。
不得不说,刘慈欣的话降低了我对《三体》的好感度。但这也从侧面证明了刘慈欣作为“硬核科幻作家”的牛逼。人家“闲笔”塑造的人物都能让你爱恨交织,可见写作功底之深。
从访谈里不难看出,刘慈欣不是一个如高晓松一般的性情中人。他的感情不像高一样充沛泛滥。他有千奇百怪的脑洞,他知识面也非常广。他是一个想象力丰富但同时非常理性、非常务实的理工男。
这大概也能解释,为什么他会在网上用小号去怼那些黑他的网友吧。
-
叶雨在读书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4-18 10:1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