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慌带来的拖延
沉浸在自己慵懒的情绪和状态中,难以下笔,不知道要如何描述,倘若是逻辑清晰地剖析自己,则是过于费力,于是不断地下着不改变的决心。
此时此刻,应该沉浸在final project的奋斗中,但由于过往没有好好学习,后悔自责,不断强化自己无法前行和难以做出些什么,于是在这种焦虑和恐慌中,徘徊,久久不能出去,但,其实是不愿出去,因为我没有任何外在的限制。
所以,为什么不愿意出去呢?沿着人类总是趋利避害的行为模式,想必其中必然有一些好处,尽管这种拖延状态会带给人焦虑和恐慌。什么好处呢?看看我现在在做些就知道了,看着不费脑的视频,哈哈一笑,安静地表达自己,舒畅自然,这可比学习的费力让我这个生物体感受好太多了。学习需要不断复盘自己的思考,需要不断探索前方的路径,有时候持久的努力也会白费,这些个痛苦,纵然强度不大,可是频繁呀,就像生活中的琐事,没有一件大的,却足以消磨一个人的热情。哦,这就是我作为人的应对机制呀!频繁但强度不大的刺激会强化我的大脑记忆。咦?为什么不是频繁但强度不大的痛苦呢?一不小心换的词,却发现不太一样。看B站视频也好,学习受挫也罢,对于大脑这个生物组织来说,都是一种刺激,那么什么时候这种刺激却转换成痛苦了呢?——当我把刺激诠释成痛苦的时候,为什么会这样诠释呢?因为我急于达成目的,且希望直线到达,所以每当出现一些看起来偏离目的的状况,我都感到不安,这大概是我作为生物体所发展出来的应对模式吧,把每一次偏离都视作到达终极目的的一次失误,甚至全盘失败。在海洋中划船,有时候一次偏离会致命,但所有的偏离都是吗?并非如此。哦,我的大脑为什么发展出来这种线性应对机制呢?可我处在一个复杂非线性的世界啊。奇怪~期末之后,可以从生物发展的角度了解更多。
我尽管没有完全了解自己行为背后所谓的原理,也不再执着于此,非要搞明白才去做事。因为搞清楚事情的原理不是做事情的必要条件,前者也并不比后者高一级。那么,对于目前的我来说,该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呢?我的final project,因为类型不同,相比其他同学,没有一个清晰的目的地,这难免让我迷茫,但是,这同时意味着,我的目的地更大,甚至有几个,所以我的偏离,是对于当前的小方向而言,但对于其他方向来说则不是,对于我的project目的,更是难说好坏,是未知的。